
《瑪雅大干旱》一書的封面
2009年年底,災難片《2012》風靡全球。2012年11月22日,這部講述地球毀滅的電影即將推出3D版,繼續在電影世界中描繪瑪雅人關於“地球末日”的預言。然而,頗為巧合的是,就在11月9日,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了一篇關於瑪雅文明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出是一場長期干旱導致了瑪雅文明的崩潰,證實了這一古代文明消亡源於氣候變化的假設。而人類目前面臨的共同挑戰正是氣候變化。
逝去的文明
消滅了瑪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實並不神秘,並且也為處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所熟知
在危地馬拉北部佩騰省東北部叢林中,有一片占地面積約2.6平方公裡的古城遺址。這座古城建在沼澤環繞的丘陵上,由九組建築群和大廣場組成,以橋梁和堤道相連。在這裡矗立著的最著名的建築,當屬瑪雅金字塔。藍寶石般明淨的天空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勾勒出熱帶雨林裡獨一無二的天際線。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蒂卡爾金字塔,這座斜度達70度,外形有如歐洲的哥特式建築,因而有人稱之為“叢林大教堂”。這裡就是舉世聞名的蒂卡爾遺址,是瑪雅文明中最大的遺棄都市。
在世界文明史上,瑪雅文明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繁盛之時,又戛然而止。170多處被棄的瑪雅古代城市遺跡、一座座規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築:雄偉壯觀的蒂卡爾城、建於7世紀的帕倫克宮、烏克斯瑪爾的總督府、由22500塊石雕拼成精心設計的圖案、奇琴·伊察的武士廟,那巍然聳立的1000根石柱仍然令人想起當年的氣魄……大約在1100多年前,瑪雅人放棄了這些偉大的城市。個中原因困擾了之後的人類長達幾個世紀之久(蒂卡爾古城遺址在1696年被發現)。
通過考察散落於中美洲各地的瑪雅文明廢墟,考古學家理出了瑪雅文明發展的一些脈絡。他們發現,從大約公元300年開始,瑪雅文明進入了一個考古學家稱之為古典期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神廟和紀念碑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瑪雅文明的人口也急劇膨脹。大約在公元800年,古典期瑪雅文明到達了它的頂峰,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崩潰:在隨後的100多年時間裡,南部低地的瑪雅人放棄了他們繁華的城市,神廟變成了野獸出沒的廢墟。北部高地的瑪雅文明繼續延續下去,但是再也沒有重現輝煌。直到16世紀,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發現了瑪雅文明。在殖民者的殺戮和掠奪中,瑪雅文明終於完全衰落了。
關於瑪雅文明衰落的原因,過去一直是眾說紛紓跟這個文明一樣,它的衰落也被人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人說瑪雅文明的衰落是源於小行星撞擊,也有人說是因為世界範圍內的地震,更有人認為是巫師們預言的全球大災難毀了這個文明。但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消滅了瑪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實並不神秘,並且也為處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所熟知。這就是:氣候變化。

蒂卡爾遺址
氣候干旱是元凶
最新的研究顯示,從1020年開始,干旱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塵封了瑪雅的命運
美國《科學》雜志11月9日刊登的報告是由一個國際專家組共同完成的。他們從距離瑪雅遺址1.5公裡處的伯利茲城一個洞穴的石筍層取樣,作化學和礦物分析,“復原”這一地區過去2000多年氣候變遷狀況。
洞穴石筍由石灰水持續滴落逐漸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鹽礦物,而洞穴滴水是雨水通過石灰岩從地表滲透下來的,必然經過土壤層。由於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活動,土壤中的空氣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受溫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又能決定岩石被溶解的多少:二氧化碳含量高,水的酸度就大,被溶蝕的石灰岩就多,沉積到洞裡的物質也就多;反之,二氧化碳含量低,水的酸度就小,所溶蝕的石灰岩就少,當然沉積到洞裡的物質也就少。因此,水不但是運輸物質的載體,而且也是傳遞信號的媒介。在從地表向地下傳遞的過程中,水流不但帶有大氣溫度或降水變化的信號,而且還加入了許多地質、土壤環境變化的信號。當水最後到達洞裡,從滴水沉積出來的石筍也就成了一個環境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可以揭示降水趨勢。
這個專家組的成員之一、英國達勒姆大學學者詹姆斯·巴爾迪尼說:“瑪雅文明興衰是一個成熟文明沒能成功適應氣候變化的例證。”
巴爾迪尼以書面方式作出解釋,即一段時期高降雨量提高瑪雅農業系統產量,人口激增,資源過度開采。氣候隨後逐漸干旱、資源耗盡,引發政治動蕩和戰爭。“從1020年開始,干旱持續近一個世紀,塵封了瑪雅的命運。”
在此之前,曾經有很多科學家提出過氣候變化(大干旱)導致瑪雅文明衰落的假說,但都沒有得到證實。因為先前就有氣候變化導致瑪雅文明衰落的推斷,每每“因為氣候記錄中時間的不確定性”而觸發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