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獨立書店”:小角落裡的柔性革命

文化

導讀 台灣“女書店”店內一角。 聽到“獨立書店”這個詞,您或許覺得陌生。相較於連鎖書店的一致性,獨立書店保有選擇進書、空間規劃的自由,店內除了書,可能還有創作者自費寄賣的商品、小農生產的可口好物,加上家庭般的布置、親切招呼的店員,讀者一走進獨立書店就可以發現不同於商業的氛圍。獨立書店無須搖旗吶喊,就能在小角落裡柔性革命。 在台灣,同一� ...

台灣“女書店”店內一角。

聽到“獨立書店”這個詞,您或許覺得陌生。相較於連鎖書店的一致性,獨立書店保有選擇進書、空間規劃的自由,店內除了書,可能還有創作者自費寄賣的商品、小農生產的可口好物,加上家庭般的布置、親切招呼的店員,讀者一走進獨立書店就可以發現不同於商業的氛圍。獨立書店無須搖旗吶喊,就能在小角落裡柔性革命。

在台灣,同一本書因銷售渠道不同,售價也不同。有能力大量進書的連鎖書店因為進書成本較低、大打折扣戰;獨立書店視自家特色挑選合適的書進貨,規模孝成本也高,通常無法給多余折扣。很多人不解,為什麼獨立書店的書比較貴?

“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說,喜歡折扣而貨比三家是人之常情,常聽到有人為買一本書跑了三五家店,這還不夠,還要回家到各網絡書城比價;或為了湊折扣方案,買用不著的東西囤積在家裡,這種消費習慣壓縮了生活的時間和空間。

折扣戰不但對消費者產生影響,也讓書的產業鏈產生疲態。劉虹風觀察到,產業鏈多個環節的溝通重點都放在“壓低成本、提高利潤”上,而沒辦法花心思討論如何設計、營銷,甚至為了最終給消費者一個誘人的折扣,有些書干脆一開始就將訂價提高。

這樣的生態造成許多“隱性成本”,對個人、產業和整體社會的創意都是耗損。小小書房、有河book等多家獨立書店,曾組“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辦活動、講座,將書價對產業和生活的影響傳遞出去,後來因為經費、人手不足,暫時停止運作,預計將來會整合其他資源再出發。

獨立書店的存在,提醒讓折扣戰牽著鼻子跑的消費者,莫讓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影響我們的生活。幸好,這不是一堂太生硬難懂的商業課程,或需要熱血澎湃的革命行動,只要進入這些充滿特色的小店,翻翻書、點壺茶,放松沉澱一下午,和老板聊聊每個布置、產品背後的故事,最後拿起真正需要的商品結賬,重拾對生活步調的掌握,就會知道這些小店的用心之處了。(邰欣心)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