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八千米級高峰 走向夏爾巴人的秘境

遊記

導讀 春夏之交,一群驢友在犛牛隊的帶領下,翻過積雪深厚的朗瑪拉雪山,穿越風景如畫的嘎瑪溝、“蘭花谷”,一路衝破重重艱難險阻,領略珠穆朗瑪峰、洛子峰、馬卡魯峰等雪山的雄奇美景,一步步深入夏爾巴人生活的秘境——陳塘,在夏爾巴人的圍擁中,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沉浸在當地的生活習俗之中…… 展開地圖,你很難找到喜馬拉雅山脈腳下一個叫做陳塘的地方,� ...

春夏之交,一群驢友在犛牛隊的帶領下,翻過積雪深厚的朗瑪拉雪山,穿越風景如畫的嘎瑪溝、“蘭花谷”,一路衝破重重艱難險阻,領略珠穆朗瑪峰、洛子峰、馬卡魯峰等雪山的雄奇美景,一步步深入夏爾巴人生活的秘境——陳塘,在夏爾巴人的圍擁中,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沉浸在當地的生活習俗之中……

展開地圖,你很難找到喜馬拉雅山脈腳下一個叫做陳塘的地方,但就是在那裡,卻生活著一個隱秘而獨特的族群——夏爾巴人。在藏語中,“夏爾巴”意為“來自東方的人”。一些專家認為,其祖先可能是西夏王朝的黨項人,西夏滅亡後,一部分西夏貴族為逃避追殺,輾轉去到四川甘孜等地,最終定居在中國、尼泊爾、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的喜瑪拉雅山脈腹地,其後裔至今還保留著一些與西夏有關的生活習俗。

雪山下的道路

在上世紀登山運動興起前,外界對夏爾巴人知之甚少,這個質樸謙遜的游牧民族幾乎與世隔絕,在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中,他們始終過著自食其耕的日子,頑強地保持著獨特的民族文化。

長期的高山生活,賦予了夏爾巴人與生俱來的登山天賦。在尼泊爾,夏爾巴人幾乎成了登山運動的同義詞。1953年,人類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兩個勇士中就有一位是夏爾巴人。由於體質好、抗缺氧能力強、吃苦耐勞,夏爾巴人在登山隊伍中擔任著向導、助手或搬運工,滿載重荷攀登珠穆朗瑪等高峰。如今,在每一支攀登珠峰的隊伍中,幾乎都能看到夏爾巴人的身影。在我國境內,夏爾巴人僅約4000人,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其中2000多人集中分布在珠穆朗瑪峰東側的陳塘鎮。

夏爾巴人,據說是西夏王朝的後裔

陳塘隱藏在高山深壑之中,進入的山路崎嶇難行,幾乎所有的物資都要靠人力背負,唯一能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犛牛。因此,“陳塘”的意思就是“運輸的路”,因為當年修建薩迦寺時大量拖運木材而得名——在薩迦寺現存的兩幅壁畫上,還清楚地描繪著當時運送木材的場面。

為了深入探訪隱秘的夏爾巴人群落,也為了近距離接觸壯麗的雪峰和美麗的山谷,2012年5月初,我和隊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條穿越喜瑪拉雅的完整路線——既能觀賞珠穆朗瑪等雪峰,又能穿越夏爾巴人最後的秘境——嘎瑪溝。但是,這條線路卻充滿了崎嶇與坎坷……

1. 翻越朗瑪拉雪山時,犛牛開始罷工,怎麼趕都不走,有幾頭索性來了“牛脾氣”,調頭往山下衝,把一名隊友撞倒在雪坡上,幸好他及時制動,才未釀成大禍。

從定日縣曲當鄉到定結縣陳塘鎮,嘎瑪溝是必經之路。從曲當進入嘎瑪溝有3條路。為了能與多座8000米級高峰親密接觸,我們最終選擇了其中最為艱辛的路——翻越路程最長、海拔最高(5360米)的朗瑪拉山口。

5月8日一大早,我們從曲當鄉沿陡峭的山路趕到倫珠林,跟提前聯系好的犛牛工會合。倫珠林是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小村,它的一邊是卡達藏布,一邊是朗瑪拉雪山。5月初,村子周圍的山上仍掛滿了積雪,清晨的氣溫還在零度以下,村邊的田地一派蕭條,還在繼續著冬天的故事。

雪中營地

我們原計劃第一天就翻過朗瑪拉雪山,可沒走多遠,就有隊員出現了高原反應,上吐下瀉。在海拔4000米以上爬坡痛苦難熬,隨著海拔越來越高,腳步越來越慢,喘氣越來越粗,休息也越來越頻繁。高原小氣候也變幻無常,中午還晴空萬裡,到了下午,大霧便籠罩了山巒,能見度極低,沒過多久就烏雲壓頂,飄起了大雪。我們只好臨時決定先在拉則扎營休息,養精蓄銳。

大雪一直持續到第二天。隊伍冒雪爬過一片碎石坡,看到有個插著經幡的瑪尼堆,我們誤以為到達了最高點,都很興奮,但拿出GPS一測海拔,卻發現只有5086米,才知道剛走三分之一路程,大家瞬時崩潰了。行進中,有些地方積雪深達數米,犛牛踩進去,肚皮就貼在雪面上。在爬一個陡坡時,犛牛開始罷工了,怎麼趕都不走,有幾頭索性來了“牛脾氣”,調頭往山下衝,把一名隊友撞倒在雪坡上迅速滑墜,幸好他及時制動,才未釀成大禍。

雪山看起來很近,其實很遠

從拉則營地到朗瑪拉山口,盡管上升只有500多米,但翻越的難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厚厚的積雪,陡峭的路線,有時必須手足並用,慢慢移動,有時雪坡上甚至沒有立足之處,找個屁股大的地方坐一下都很困難。此時,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湧上我的心頭——我再次感到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校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