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鍛煉後肌肉酸痛往往不是鍛煉後即刻出現,而是在第二或第三天出現,持續2-3天後才逐漸緩解。如果說,肌肉酸痛是由於運動時乳酸積累所致,那麼,應該在運動時或運動後即刻達到高峰,怎麼會在第二天以後才出現呢?這種肌肉酸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應怎樣減輕或防止呢?
這種一般在鍛煉後24小時後出現的肌肉酸痛在運動醫學上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症"。鍛煉後24-72小時酸痛達到頂點,5-7天後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還有肌肉僵硬,輕者僅有壓疼,重者肌肉腫脹,妨礙活動。任何骨骼肌在激烈運動後均可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長距離跑後更易出現。長跑者可出現髖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側伸肌和後側屈肌的疼痛,在肌肉遠端和肌腱連接處症狀更顯。在炎熱夏天進行極量運動後,除肌肉疼痛外,還可出現脫水、低鈣、低蛋白等症狀。這種肌肉酸痛的確切原因還未完全清楚。
多數人認為,肌肉的過度使用可造成肌肉酸痛症,其原因為:
1、肌肉的張力和彈性的急劇增加,可引起肌肉結構成分的物理性損傷。2、新陳代謝的增加,代謝廢物對組織的毒性增加。3、肌肉的神經調節發生改變,使肌肉發生痙攣而致疼。
應怎樣防止?
1、鍛煉安排要合理。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後,原先出現的肌肉酸痛症的運動量,就較少出現症狀了。並且表現有特異性。例如下坡運動鍛煉一段時間後能減輕下坡鍛煉帶來的肌肉酸痛症。2、局部溫熱和塗擦藥物。鍛煉後用溫熱水泡洗可減輕肌肉酸痛。局部塗擦油劑、糊劑或按摩擦劑也可減輕疼痛。3、牽伸肌肉的運動可減輕酸疼。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緊張肌肉的恢復。這種肌肉牽伸練習也為預防鍛煉時的拉傷打下基矗4、做好鍛煉時的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准備活動做得充分和整理運動做得合理有助於防止或減輕肌肉酸痛。
常見運動健身的誤區
(1)我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100個側彎腰,已經練很長時間了,為什麼腹部多余的脂肪沒有被去掉呢?
要想在某個特定部位減肥非常困難。艾德爾菲大學人體機能實驗室的研究表明,單純的仰臥起坐對調節腹部肌肉有用,但不能非常有效地使脂肪"消失"。減肥的關鍵在於每天消耗的熱量大於你從食物攝取的熱量。
(2)我並不想使肌肉強壯,但怕停止鍛煉後會發胖。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肌肉不會變成脂肪,脂肪也不會變成肌肉,所以肌肉的強健不會導致脂肪的增加。很多運動員退役後容易發胖,這是因為他們停止鍛煉後,熱量消耗減少,而他們的食量如故,所以脂肪增加,身體發胖。
(3)加大鍛煉的強度,身體就能更快地釋放出熱量。
在熱量消耗方面,時間比強度更重要。一般人很少可以長時間快速奔跑,但卻能長時間地戶外散步和慢跑,這恰恰比短暫、高強度的鍛煉健身效果更佳。
(4)鍛煉時沒有疼痛,就沒有收獲。
對一般人來說,鍛煉疼痛應該是一個警示,而不是見成效了。前面我們曾談到,健身運動會產生輕微的肌肉酸痛,但會在一定時間內緩解和消失,這與疼痛不-樣,疼痛意味著損傷,需要治療,並停止鍛煉。
(5)我想快些減輕體重,因此在鍛煉時就穿了兩套運動服。
身體散發熱量主要是通過皮膚,穿雙層或膠皮運動衣鍛煉,雖然更容易流汗,卻不利於身體散發熱量,易中暑。所以,鍛煉時穿衣要輕便、寬松。
(6)飯後絕對不能鍛煉。
這樣說有點絕對。近年來有人在批評飯後百步走不科學的同時,認為飯後絕對不能運動。但研究表明,飯後30分鐘開始做一些輕度運動比較科學。
運動後有肌肉酸痛的感覺嗎?應該如何處理?
平時很少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突然參加體育運動,或長時期中斷了體育鍛煉,或一次鍛煉時間過長,或強度過大,都會引起肌肉的酸痛感覺。肌肉酸痛按出現的時間,可分為即刻痛和延遲痛兩種。一般情況所指的肌肉酸痛都為延遲性痛,多出現在運動後第二天或第三天,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像。
運動時,肌肉進行收縮需要氧氣和能量物質,肌肉酸痛與運動時肌肉中部分肌纖維不能及時放松有關。
肌肉延遲性酸痛現像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與年齡呈正比,年齡越大越容易產生酸痛;
(2)與訓練強度成正比,強度越大,越容易產生酸痛;
(3)與運動持續時間有關,持續時間越長酸痛越重,但當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則酸痛不再增強;
(4)與運動方式是否熟悉有關,與所用的肌肉是否常用有關,即不熟悉的運動方式、不常用的肌肉容易發生酸痛;
(5)與運動的形式有關,離心運動容易產生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