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沈陽早期寢宮、豫親王府將建遺址公園(圖)

人文地理

導讀 罕王宮殘留的牆體陳鳳軍攝 市文物部門昨日正式公布新近發現的北中街寢宮遺址考古結果—— 努爾哈赤在沈陽到底住在哪兒?專家們一直有爭議。7月31日,這個已有380多年的歷史之謎被揭開了謎底。當天,沈陽市考古研究所新聞發布會上證實,經過兩個月的勘測、考古發掘,位於北中街一處工地上發現的清代早期建築群遺址,對照清滿文老檔案中的《盛京城闕圖》中所繪 ...

罕王宮殘留的牆體陳鳳軍攝

市文物部門昨日正式公布新近發現的北中街寢宮遺址考古結果——

努爾哈赤在沈陽到底住在哪兒?專家們一直有爭議。7月31日,這個已有380多年的歷史之謎被揭開了謎底。當天,沈陽市考古研究所新聞發布會上證實,經過兩個月的勘測、考古發掘,位於北中街一處工地上發現的清代早期建築群遺址,對照清滿文老檔案中的《盛京城闕圖》中所繪的“太祖居住之宮”(俗稱努爾哈赤“罕王宮”)的位置,結合出土的建築基礎和遺物,經考古專家認定,此處確實為努爾哈赤的住所。(本報5月29日B7版曾加以報道)

沈陽故宮研究室主任佟悅告訴記者:1625年,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後,選擇在老城北牆離九門幾米遠一處並不起眼的兩進院為住處。這個院落的南大門口正對著明代的通天街,一直往南走幾百米,就是沈陽故宮。可以說,這個遺址也是沈陽故宮的一部分。同年,沈陽故宮開建,1636年建成。而1626年9月,努爾哈赤在沈死去,共在沈居住一年半左右時間。

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主要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因為沈陽四通八達,地理位置非常有利,進退自如,加上沈陽當時只是中等城市,人少便於管理。

在考古現場,記者奇怪地發現,在罕王宮的牆基裡還有土坯,這是為什麼?考古二隊隊長趙曉剛介紹說:“這說明,努爾哈赤剛遷都沈陽時,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經濟狀況也不太好,所以在他的罕王宮建築材料中,除了大青磚,還有漢磚,采用土坯可能是當時建材缺乏。”

罕王宮分為兩期,一期即罕王宮的主體,是一個二進院落的建築,目前僅發現了一進院的大門口和圍牆,在二進院發現了磚築的台基。罕王宮遺址內還出土了綠釉板瓦、筒瓦以及圓形的蓮花紋瓦當。當時,綠釉板瓦只有寺院、王府、皇家可用,這也證明,罕王宮建築用材的檔次很高。

省市著名專家田立坤、井曉光、陳伯超等在考察現場後認為,北中街罕王宮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清早期歷史、滿族建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沈陽考古研究所在罕王宮南側不遠還發現了豫親王府遺址。豫親王多鐸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年幼的嫡子,也最受寵愛,他的王府離沈陽故宮最近。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豫親王府被日本人占領。新中國成立後,幾經輾轉成為市某部門的檔案存放室。王府裡唯一保存下來的石雕影壁,仍保存在沈陽故宮大政殿東側,上面有“封侯掛穎、“位高祿重”等圖案。

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將會在罕王宮和豫親王府遺址處建遺址公園,供游人參觀。 (記者陳鳳軍)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