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川鹽古道”遺址

人文地理

導讀 7月13日,一名居住在“川鹽古道”附近的農家小女孩牽著牛在千年古道的青石板路上前行。 重慶酉陽縣日前在古跡資源普查中發現一條長約10公裡的保存完好的“川鹽古道”。 “川鹽古道”源於四川東部(今渝東),對鄂、渝、湘、黔交彙地區產生極大影響,並貫穿整個中國腹地。古道因鹽而興,成為推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 ...

7月13日,一名居住在“川鹽古道”附近的農家小女孩牽著牛在千年古道的青石板路上前行。

重慶酉陽縣日前在古跡資源普查中發現一條長約10公裡的保存完好的“川鹽古道”。 “川鹽古道”源於四川東部(今渝東),對鄂、渝、湘、黔交彙地區產生極大影響,並貫穿整個中國腹地。古道因鹽而興,成為推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具有持續時間長、跨度範圍廣、文化影響力大的特點,被學者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而在酉陽,因鹽成就了“錢龔灘、貨龍潭”的商業傳奇,龔灘古鎮至今還保留著家家戶戶掛“鹽燈”的傳統和與鹽相關的“大業”鹽號、半邊倉等文物點。目前,酉陽縣已開始著手編制《川鹽古道旅游開發規劃》,啟動重慶市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7月13日,“川鹽古道”一塊青石板上,滿是當年運鹽人用杵棍慢慢留下的杵櫻

7月13日,“川鹽古道”西屏關古城牆斑駁的古代題刻前,一名電視記者正在拍攝。

7月13日,一名農家老大爺背著背簍在“川鹽古道”西屏關古城牆前穿行。

7月13日,一名居住在“川鹽古道”附近的老大爺背著類似古代運鹽的小背簍,利用杵棍支撐在千年古道的青石板路上像他的運鹽先輩們一樣休息。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