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水下博物館重開館 解照明攝像等難題

文化

導讀 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及交通廊道模型。 透過觀景窗,可清晰看到位於水中的題刻。 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遙控指揮台操作。劉志強攝 白鶴梁舊景。資料圖片 記者 王建新 劉志強 重慶涪陵白鶴梁,長江三峽地區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余年的枯水水文情況,彙集了黃庭堅、王士禎等數百位騷人墨客的題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 ...

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及交通廊道模型。

透過觀景窗,可清晰看到位於水中的題刻。

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遙控指揮台操作。劉志強攝

白鶴梁舊景。資料圖片

記者 王建新 劉志強

重慶涪陵白鶴梁,長江三峽地區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余年的枯水水文情況,彙集了黃庭堅、王士禎等數百位騷人墨客的題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之稱。三峽蓄水後,沉入水面之下的白鶴梁卻並未遠離世人——為它量身建造的水下博物館,讓游客深入江底觀賞題刻成為現實。

2009年,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首次開館,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在深水中原址保護文物的水下博物館。過去兩年多,白鶴梁曾因技術問題和提檔改造閉館兩次。今年3月7日,白鶴梁重新開館。近日,記者趕赴涪陵,近距離探訪沉入江底的千年題刻,帶回白鶴梁改造後的最新情況。

地面陳列館

引入新技術,空間造型規劃、功能配套更加豐富

重新開館的博物館地面陳列館內,一塊10米長的屏幕吸引了不少游客:一幅水墨動畫伴著悠揚的音樂徐徐展開,生動地講述千年白鶴梁的歷史。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由地面陳列館、交通廊道、參觀廊道和水下保護體等部分組成。本次提檔改造以地面陳列館為主,展示內容、手法、空間造型規劃以及功能配套更加豐富完善。”副館長黃德建說。

據了解,以往,地面陳列館展出的只有圖片、石刻等,經過提檔升級,高精度相紙、亞克力噴印等技術以及浮雕、題刻復原、水墨動畫等新元素的引入,讓展覽變得有聲有色。

連接岸邊的陳列館和江底的水下保護體的,是一條91米長、斜度為30多度的扶梯式交通廊道。這是目前亞洲最長的隧道式自動扶梯,單程運行時間為3分鐘,扶梯盡頭直達與江面垂直距離達30多米的深水中。

穿過斜坡廊道和水平廊道,再跨過一道鋼制艙門,便進入了長68米、外徑約3.8米的鋼質環形參觀走廊。走廊壁設23個直徑約80釐米的觀景窗,8釐米厚的雙層航空抗壓玻璃,不僅可以抵抗江水壓力,也方便損壞時更換。

探頭觀景窗,游客便可看到四五米外,靜臥水中的白鶴梁,這是白鶴梁題刻最為集中的中段,長約50米,保存著140余段題刻。貼近窗邊,梁上的石魚和部分題刻清晰可見。如不過癮,游客還可借助連接水下攝像系統的遙控指揮台,可放大、變焦、位移,看到每段題刻的所有細節。

黃德建介紹,目前博物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量在1000人左右,預計全年會接待30余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70%左右。

水下保護體

采用無壓容器,解決水下安全、照明、攝像難題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最大的難點在於解決水底壓力帶來的技術問題。

最終付諸實施的白鶴梁水下保護體,采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的“無壓容器”方案:用“無壓容器”將白鶴梁中段罩住;容器內注滿水,使內外水壓大致平衡;容器頂部采取特殊鋼架結構,可承受4000噸輪船的衝擊力,迎水方向的防撞墩能經受萬噸級輪船撞擊;博物館還能通過光纖安保系統收集分析館內的溫度、壓力和硬度等指標,以判斷水下保護體安全狀況。

這樣的設計,既未破壞文物本體,又能使游客安全、清楚地觀賞題刻,而且符合文化遺產保護“不改變原狀、也不改變其與自然環境依賴關系”的原則。

2009年落成開館不久,便經歷了第一次整改,原因就在於保護體內留存的混凝土等雜質使水質混濁,通過大量清潔工作、改善循環水系統,才解決這一問題。淨化後的長江原水注入殼體內,使容器內水質幾乎可達飲用標准,這也是觀眾能清晰觀賞的重要原因。

題刻區容易聚集微生物,每隔一個多月,專業潛水員就要進入水下保護體,清洗岩面和觀景窗。在水位較高的冬季,潛水員一次只能工作40分鐘左右,完成一次清洗需要十多天。

此外,水下博物館的建設和維護還要破解照明、攝像等諸多問題。

其中,水下照明系統采用可靠性高、壽命長、耐高壓、亮度高的LED照明方案,這些LED燈耗電量僅為普通白熾燈的1/10,壽命是其數十倍,可達10萬小時。經過反復試驗,工作人員將燈裝在題刻之上2米至2.7米的高度,這樣就使觀測最為清晰。博物館還解決了水下攝像設備的密封、信號傳輸等技術問題。水下攝像系統由28台球形水下攝像機、電腦觸摸屏控制演示終端以及多媒體實時監控軟件等組成,觀眾在參觀廊道內和地面陳列館上,都可遙控觀察。

“下一步,白鶴梁還將在坡型廊道增設燈光控制系統以及水下背景音樂,並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黃德建說。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