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現百年“漢冶萍”碑 澄清張之洞所受冤屈

歷史

導讀 原國棉一廠八號門值班室內,“古碑”文字清晰可辨。 記者劉斌 攝 中國鋼鐵托拉斯歷史 百年“漢冶萍”碑現身國棉一廠 記者佘暉 通訊員士心 漢陽龜山北簏的原武漢國棉一廠正在拆遷中,廠區一幢建築內一塊一人多高的花崗石碑現身。昨日,我市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前館長顧必階前往察看後確認,碑上記載的是百年前中國的鋼鐵托拉斯“漢冶萍”公司的歷史,對近� ...

原國棉一廠八號門值班室內,“古碑”文字清晰可辨。 記者劉斌 攝

中國鋼鐵托拉斯歷史

百年“漢冶萍”碑現身國棉一廠

記者佘暉 通訊員士心

漢陽龜山北簏的原武漢國棉一廠正在拆遷中,廠區一幢建築內一塊一人多高的花崗石碑現身。昨日,我市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前館長顧必階前往察看後確認,碑上記載的是百年前中國的鋼鐵托拉斯“漢冶萍”公司的歷史,對近代工業歷史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這塊碑是漢網“人文武漢”網友10天之前發現的。本月11日,“人文武漢”版主鐵血十八星、士心組織10多位網友尋訪漢陽工業遺產遺址,聽人說起武漢國棉一廠內保存著一座碑刻,跟百年前的漢陽鐵廠有關,他們立即前往尋找,在一間門衛室的內牆裡發現石碑,碑上大部被糊上了水泥,水泥脫落處,“漢冶萍”三字依稀可見。

據測量,這塊碑高175釐米,寬92釐米。經網友連續兩天清理,糊在碑上的水泥脫落,百年前的文字露出真顏。

記者現場看到,碑面漢字豎行有14行,每行27字,共刻378個漢字,清理後可辨識約360字。碑文說“漢冶萍為非常之業”,並提及漢冶萍公司下屬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的產量:“大冶鐵山就地面可采之鐵石,以年采百萬噸計,可供百年;若開其下層以至深際,並公司所已領之各鐵山計,則可供數百年;萍煤亦以年采百萬噸計,可供數百年”。以及所產鋼的用途:“每年最少以訂定應造(鐵路)約四千華裡計,即需鋼軌二十萬噸,橋梁、車輛更在其外”。由此判斷,這塊碑很可能是當年漢冶萍公司的一塊紀事碑。由於該碑既無碑題,又無落款,文字無頭無尾,眾人推斷至少應該有三塊同樣大小的石碑,此碑為中間的一塊。

碑文中還提到了兩個人名,“張君贊宸之於萍鄉煤礦”和“李君維格任以漢廠”。據資料,張贊宸於1898年至1906年任萍鄉煤礦總辦,李維格1909年至1913年任漢陽鐵廠總辦。眾人由此判斷,碑文的年代應在1909-1913年間,距今已有百年。

顧必階認為,這些碑刻記載了漢冶萍早期的歷史,像這樣反映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碑刻十分少見,與武漢相關的更少,它有助於我們弄清一些重大事件的歷史真相。

鏈接 漢冶萍公司

19世紀60年代,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以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開始興辦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大別山(今龜山)開始動工興建湖北鐵廠。同年5月17日,張之洞致電李鴻章,決定開辦大冶鐵礦。1893年初,大冶鐵礦基建工程完竣。同年9月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企業誕生的漢陽鐵廠亦竣工投產。1908年,時任經理盛宣懷奏請清廷批准,合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正式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漢冶萍公司是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至辛亥革命前夕,該公司有員工7000多人,年產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鋼近7萬噸,全年鋼產量占當時全國的90%以上。

漢冶萍記事碑提及一段公案

顧必階:張之洞百年蒙冤應澄清

記者佘暉

昨日,漢冶萍記事碑上的一行文字引起了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前館長顧必階的注意。他告訴記者,這段文字提及當年關於漢陽鐵廠創始人張之洞的一段公案。張之洞所受之冤應澄清。

這段文字是:“更得李君維格任以漢廠,舉向來爐座與礦質兩相枘鑿之箔…”。枘鑿,指的是兩種事物格格不入或者互相矛盾。顧必階說:“以前史學界曾有一種流傳頗廣的說法,稱張之洞在創建漢陽鐵廠之初,采購冶煉設備時盲目決策,引進的兩座5噸貝塞麥爐(轉爐)與礦石材質不匹配,不適合冶煉含磷量大的大冶鐵礦礦石,所制鋼軌容易脆裂,銷路不暢,長期虧損,延到1903年,轉爐被迫停產。而經李維格於1904年先後赴日本、美國和歐洲考察後,購制新機(馬丁爐,即平爐),改造爐座,聘請外國新工程師後,鋼鐵質量明顯上升,1908年漢陽鐵廠扭虧為盈。”經考證,這個說法出自葉景葵。葉景葵曾任漢冶萍公司經理,與李維格私交甚厚。

顧必階介紹,幾年前他曾發表論文,以洗清潑向張之洞的污水。顧必階說:關於當時訂購煉鋼爐機的經過,有張之洞與當時大清駐英公使薛福成的往來電報為證。光緒十六年(1890年)六月,張致電托薛采購煉鋼設備,七月初四薛回電:“鋼須煉鐵,請示知鐵礦之磷質、硫質有無多少,做爐方免爆裂”,九月初八張之洞復電:“大冶鐵礦磷質僅萬分之八,賀伯生(英籍工程師)等稱加錳盡可煉鋼”,九月二十張又復電:“詳細化得鐵六十四分(64%),磷八毫(0.08%),硫三毫(0.03%)”,礦師皆雲宜用貝色麻法(即貝塞麥法)”,可見,采購設備是經多次電商,並征詢鐵廠所聘外籍工程師意見後做出決策的。

而漢陽鐵廠前期的產品(鋼軌)是否質量不好呢?顧必階說:”漢陽鐵廠所產鋼軌主要用於京漢鐵路,京漢鐵路全長1214公裡,其中近1000公裡鋼軌出自漢陽鐵廠。京漢鐵路1906年通車,而李維格考察後引進新的設備進行改造在1907年以後,此時京漢鐵路已經通車兩年,事實上京漢鐵路鋼軌一直用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未聞因鋼軌質量發生安全事故。而且,曾任漢陽鐵廠總經理的盛宣懷1899年在晉見慈禧太後時曾稱‘蘆(溝橋)漢鐵路用的鋼軌系自己所煉,與外國一樣好’”。

那麼,這個流言是如何產生的呢?顧必階從昔日漢陽鐵廠總工程師,比利時人呂貝爾的《游華日記》中找到答案。原來,當時大冶鐵礦方圓200公裡,各個礦區出礦化學成分差別較大。呂貝爾說,當時鐵山礦區礦石磷含量高,平均在0.1%以上,不適應鐵廠使用,後來發現龍洞礦區的礦石含磷量低,1895年到1898年又先後開采紗帽翅和獅子山礦區,礦石含磷量降到0.079%和 0.051%,這個指標並不超標。

顧必階認為,對張之洞在漢陽鐵廠創辦時采購不當的指責是以訛傳訛的結果,時至今日應當澄清。目前已有不少史家采納了這一觀點。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