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傳統習俗,你還過嗎?

民俗

導讀 中國人自古重時節,世代盛行。人們把對“家”、“人”的愛意傾注於許多禮節、儀式上的表達,春節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現在,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風俗習慣,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為擁有幾千年民族文化歷史的子孫,我們不應該只是繼承傳統行為,更應該把它背後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貼福的故事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 ...

中國人自古重時節,世代盛行。人們把對“家”、“人”的愛意傾注於許多禮節、儀式上的表達,春節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現在,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風俗習慣,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為擁有幾千年民族文化歷史的子孫,我們不應該只是繼承傳統行為,更應該把它背後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貼福的故事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牆壁和門楣上貼“福”字。

傳統年俗

腊月廿三,祭灶(糖瓜粘),腊月廿四,掃房子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諺稱:“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俗話說“腊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腊月二十七,趕大集、洗浴

這一天,家家戶戶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 把面發, 腊月二十九 蒸饅頭

說的是開始准備主食了。舊俗認為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於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所以人們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雖說這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腊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頸,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同吃“年夜飯”。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