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白俄羅斯的一名工作人員正對沃羅特斯村(Vorotets)的輻射水平進行測量。這個村子位於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周圍30公裡疏散區。
科技訊 4月20日消息,專家們表示,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過去25年之後,核事故產生的輻射塵對環境產生的威脅仍未得到仔細研究。根據傳聞、經驗或觀察得出的證據,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30公裡疏散區內,由於人類的撤離和狩獵被定為非法行為,河狸、鹿、野馬、鷹等動物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像。
但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學教授蒂姆·摩梭表示,這種景像容易讓人產生誤導。他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絕非野生動物的天堂。如果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嚴格控制所有變量並且在很多地區重復這項工作,你便會發現這種結論是非常錯誤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動物數量和種類遠遠低於預計。”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深度研究的科學家不多,摩梭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摩梭和同事公布了對疏散區野生動物的普查結果。這項迄今規模最大的普查結果顯示,哺乳動物數量減少,包括大黃蜂、蝗蟲、蝴蝶和蜻蜓在內的昆蟲多樣性也是如此。根據2011年2月公布的一項研究,他們在8個地區捕獲了550只鳥,來自48個種群,而後對其頭部進行測量以確定大腦體積。生活在“熱區”的鳥類大腦體積比輻射水平較低地區的鳥類低5%,這一差異在一歲以下鳥類身上尤為明顯。
大腦體積較小削弱認知能力,進而影響生存。研究發現很多鳥類胚胎可能無法幸存。摩梭說:“很明顯,這種影響與背景污染有關。核輻射對整體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研究這種聯系至關重要,尤其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情況下。切爾諾貝利核災難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場等級達到最高級——七級的核事故。他指出,西方科學家研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環境影響的經費被削減,很多俄語研究論文也從未翻譯成英文。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灰塵擴散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裡。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成為此次核事故的重災區,放射性物質最北飄散至蘇格蘭,最西飄至愛爾蘭,導致一些地區長期禁止放牧。
在核事故疏散區,輻射水平也存在差異。一些地區輻射水平很低,但幾百米遠的地區卻成為“熱區”,輻射水平極高,這種現像由風和雨水導致輻射物質擴散所致,同時也與樹葉捕獲輻射物質有關。
根據法國輻射防護暨核子安全研究所長達幾十年的測量,目前的主要威脅是銫137和鍶90,它們的衰變較為緩慢。25年之後,它們的放射性已大大降低。在“熱區”厚度10至20釐米的表層土中,研究人員發現銫137和鍶90蹤跡。雖然輻射劑量較低,但它們仍舊是持續存在的放射源。放射性顆粒通過植物的根從土壤進入植物體內,食用這些植物的動物遭到污染,食用這些動物的肉或者喝動物奶的人也最終遭到污染。
進入骨骼和器官的銫產生阿爾發輻射,破壞鄰近的DNA,提高細胞變異風險,進而誘發腫瘤。此外,生殖細胞也難於幸免,將輻射遺傳給後代。科學家表示,西方和烏克蘭南部並未受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輻射塵影響,監測結果顯示,烏克蘭南部的大型農場和食品廠並不面臨輻射風險。但放射性污染仍影響烏克蘭北部的農村地區,當地的窮苦農民采摘蘑菇和漿果,同時也沒錢從未受污染的地區購買干草,喂養牲畜。
烏克蘭農業輻射學研究所負責人瓦萊裡·卡什帕羅夫表示,烏克蘭政府於2008年削減輻射監測經費。據悉,每年需要大約60萬美元,確保食品不受污染。他說:“污染水平正處下降趨勢,但大自然仍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讓輻射降至安全水平。”根據4月在基輔公布的一項研究,“綠色和平”組織的科學家在日托米爾和裡夫尼農村的市場購買了一批食品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很多牛奶、干蘑和漿果樣本中發現的銫137超標。裡夫尼的情況尤為嚴重,當地土壤含有大量泥煤和水分,與其他地區相比更容易傳播放射性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