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刻紙:紙上的雕刻

文化

導讀圖為被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李堯寶刻紙”傳承人黃麗鳳的作品《大海的新娘》。郭斌 攝作者 林永傳 郭斌一把簡單的刻刀、一張普通的紙,經過一番精心雕刻,帶來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像:騰雲駕霧的飛龍、交枝纏草的大樹、造型各異的人物、活靈活現的蟲魚……泉州刻紙非遺傳承人黃麗鳳向記者展示了紙上雕刻的奇妙。1日,記者拜訪黃麗鳳,與其� ...


圖為被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李堯寶刻紙”傳承人黃麗鳳的作品《大海的新娘》。郭斌 攝

作者 林永傳 郭斌

一把簡單的刻刀、一張普通的紙,經過一番精心雕刻,帶來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像:騰雲駕霧的飛龍、交枝纏草的大樹、造型各異的人物、活靈活現的蟲魚……

泉州刻紙非遺傳承人黃麗鳳向記者展示了紙上雕刻的奇妙。1日,記者拜訪黃麗鳳,與其聊起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李堯寶刻紙”。

兒時偷著學 成了“傳承人”

泉州刻紙藝術歷史悠久,開始於唐代,盛於宋元。民間,每逢春節、元宵和喜慶,家家戶戶,剪紅刻翠,掛桃符,張古燈,窗戶門楣貼團花、粘紅箋,顯得古雅富麗,喜氣洋洋,逐漸形成一種習俗,延續到今天。而李堯寶刻紙作為其典型代表更是被世人所熟知。

一談起刻紙,作為泉州著名“李堯寶刻紙”的第四代傳人,黃麗鳳顯得相當激動:“我小時侯經常看到外公李堯寶在一張簡易的工作台上認真地設計畫稿,刻制作品,當看到一張張精美的刻紙從外公手裡誕生,這深深的吸引我。剛開始的時候,家人擔心影響我的學習,不讓我學,我就偷偷的把東西放在抽屜裡,趁家人不注意的時候再拿出來刻。”

從學習刻紙開始,刻刀、木墊、蠟盤、各式紙張填滿了黃麗鳳的世界。從12歲開始,迄今已30多年,但她始終堅持不懈在一張張紙上雕刻著大千世界。翻看一本本作品集,從傳統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到現代的北京奧運鳥巢、上海世博會海寶,黃麗鳳始終如一在刻紙的世界裡不停地進行創作。

傳統技藝需創新

在一本作品集裡,一張題為《大海的新娘》吸引了記者的眼光。這是一張有著多種色彩的刻紙,有別於傳統刻紙的單一顏色,這張作品在不同的部分呈現了不同的顏色,恰到好處的色彩加上傳統手工精細雕刻出來的圖案,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

“這是一件套色刻紙作品,是為參加‘海峽文人剪紙大賽’而創作的,吸收了國畫中暈染的技法,加上用傳統的魚紋異型作為惠安女的褲腿,整個造型看起來比較獨特。”見到記者注意到這件與傳統風格不同的作品時,黃麗鳳在一邊為記者解答起來。

“作品要創新,要吸收新的元素為自己所用,你如果不創新,按老調去做,路就會越做越窄。”黃麗鳳表示,作品一定要通過傳統的技藝手法給予它新的文化內涵,刻紙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品是扎根於區域文化的,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但又不能只固守這一區域,要不斷吸收新的東西。

刻紙看似簡單,但一件好的刻紙作品光構圖往往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每個作品都要幾易其稿才能最終成型。而做出圖形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選紙、裁紙、裝訂、雕刻、整理、裝裱,每一道工序都有其嚴格的要求。就以最為重要的雕刻來說,泉州刻紙以其圖形工整、線條流暢著稱,其中刻畫的線條特別細,最細的線條不到1毫米,而且一次要刻20多張,所以對手工要求很高。一天十幾個小時坐在台前雕刻那是家常便飯,所以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

盼刻紙手藝代代相傳

“現在學的人是有了,但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供教學所用。”談起這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黃麗鳳憂心,“此外,缺少有力度的宣傳也是一大問題,相比較泉州的南音、木偶,泉州的刻紙知名度太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泉州還有刻紙這個世界級的非遺保護。由於知名度不高,這又造成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以為只有北方、外地才有剪紙刻紙,這對泉州刻紙傳承保護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目前,泉州正在加緊盛市、縣、鄉村(社區)四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基礎網絡,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十百千基礎工程”(即建立1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10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習中心)、100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點)。

在結束采訪時,黃麗鳳表示:“希望能早一點擁有自己的傳習中心,把這門手藝代代傳承下去。”(完)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