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相聲遍地紅 說學逗唱樣樣行

文化

導讀相聲,這門茶余飯後讓人輕松愉悅的藝術特別合老北京人的口味。放眼四九城如今的相聲俱樂部,相聲劇場也隨著老郭的一炮走紅而遍地開花。無論是老一 輩的傳統相聲團體還是新一代的80後相聲團體,都迅速發展起來。北京聽相聲的地兒越來越多,哪個劇場可以聽相聲,哪個劇場誰在說相聲,讓我們一探究竟。 德雲社 德雲社 京城最火相聲團體 德雲社這幾年的火熱把 ...

相聲,這門茶余飯後讓人輕松愉悅的藝術特別合老北京人的口味。放眼四九城如今的相聲俱樂部,相聲劇場也隨著老郭的一炮走紅而遍地開花。無論是老一 輩的傳統相聲團體還是新一代的80後相聲團體,都迅速發展起來。北京聽相聲的地兒越來越多,哪個劇場可以聽相聲,哪個劇場誰在說相聲,讓我們一探究竟。

德雲社

德雲社 京城最火相聲團體

德雲社這幾年的火熱把北京人重新拉回了小劇場聽相聲。郭德綱、於謙這對黃金搭檔著實讓相聲成了北京主流的演出形式。每天晚上,我們除了演唱會、話劇外,還可以樂呵一把,聽一晚上老郭說相聲。

德雲社說的是傳統相聲,也融入很多新元素,出了很多新段子。這裡演出時台上台下經常互動,一些觀眾自發形成的詞語已經成了德雲社專用詞。台上包袱抖完,觀眾會齊聲發出“吁”,隨後一片大笑。這也成了德雲社的標志。

德雲社的老郭和於謙帶出了一批優秀的相聲演員。雖然有過一段風波,然而都沒有影響觀眾對德雲社相聲的熱情。秉著“讓相聲回歸劇潮“做真正的相 聲”的理念,德雲社的演出隊伍也迅速發展。到劇場去聽郭德綱的相聲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去茶館聽相聲似乎成了一種新的時尚。現在德雲社老郭和於謙兩位元老已 經不常在劇場現身,要想聽他們二人的相聲您還真得提前打聽好了。現在打開電視,可以看到老郭主持的綜藝節目,可以看到老郭拍的電視劇。然而,北京觀眾最喜 歡的還是去劇場聽相聲。


德雲社三裡屯劇場的大鼓

德雲社三裡屯劇場的九龍壁

德雲社三裡屯劇場的九龍壁

德雲社把劇場開到了三裡屯,足見德雲社要讓白領的夜生活中加上相聲這麼一道菜。德雲社三裡屯劇場又名“夢回天橋”。劇場造型莊重典雅,舞台有超 大面積的LED平面顯示屏,中英文對照。劇場分上下兩層,穹形吊頂藍天白雲,鴿子哨、小鳥劃過長空,如同置身室外一般。踏入劇場上二樓首先感覺像是一個酒 吧,然而你會看到雕刻精美的九龍壁。走進劇場,民間藝人現場制作手工藝品——吹糖人、捏面人等都會展現給觀眾。觀眾席准備的都是古香古色的紅木桌椅,環繞 大廳還設計有茶鋪、小吃鋪。二層有9個包間,9個包間按著老北京的四九城門設計,9個包間對應9個城門。正對舞台的包間是最好的,名為德勝門,擺放有九龍 椅,包間內可容納20人左右。德雲社“夢回天橋”劇場讓相聲劇場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全方位上了一個檔次。德雲社三裡屯劇場旁有郭家菜,以天津菜和魯菜 為主,環境依舊是古香古色的路線。可以在這兒吃頓晚飯再上樓聽相聲,不用挪窩了。

容納人數:600人

演出時間:每周一至周日

演出地點:朝陽區工體東路4號

演出票價:30元起


夢回天橋劇場

代表劇場:天橋樂劇場

德雲社天橋劇場就是天橋樂,是德雲社最早發跡的劇常德雲社在這裡以傳統相聲、鼓曲等曲藝形式演出為主。街面上掛起了德雲社的霓虹燈招牌。天橋 樂的管理比較規矩,硬件設備也好一些。這裡的椅子都是靠背的,坐時間長了也不易腰酸背疼。分兩層,一層是大堂,桌椅四平八穩,橫平豎直。約上三五好友一起 來天橋吧,聽相聲當然是人越多越熱鬧。如果老主顧聽得多了,也可以去旁邊的德雲書場聽評書換換口味。這裡有各種小吃、茶點。

容納人數:300人

演出時間:每周一至周日

演出地點:西城區北緯路甲1號

演出票價:30元起



嘻哈包袱鋪

嘻哈包袱鋪 80後相聲代表

嘻哈包袱鋪不能不說是相聲的一股新勢力。包袱鋪的演員是一群熱愛相聲的80後。他們改變了以往的相聲語言,用當下的流行語言,講述時下熱門事 件。為什麼80後特別愛聽嘻哈包袱鋪,因為你會發現他們說的事都是你知道的。他們的台詞融合了時下的網絡語和新聞事件,這些最新鮮潮流的元素都編進段子 裡,常常逗得台下觀眾前仰後合、掌聲不斷。

點燃北城歡笑

高曉攀和尤憲超這對“高超組合”是這裡扛大旗的。他們的相聲多次在各類文藝演出中出現。如今嘻哈包袱鋪也培養了一批相聲演員。高曉攀曾說:“相 聲回歸劇嘗茶館,是相聲這個行業的最佳選擇,同時現在的年輕曲藝和相聲演員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現場的表演舞台,在現場與觀眾的交流中鍛煉自己、提高自 己。”我們看到現在的嘻哈包袱鋪讓北城的相聲氛圍越來越熱,大家不但可以聽德雲社的相聲,還有嘻哈包袱鋪的。

發展相聲劇

之所以取名“嘻哈包袱鋪”,“嘻哈”代表的是生活態度,“包袱”則借取相聲裡面笑料的意思。現在的嘻哈包袱鋪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除了 相聲,還有相聲劇等多種表演形式。相聲劇如《超級新白娘子傳奇》《灰姑娘》《有相有聲》《時·空》《山了寨了》等。嘻哈包袱鋪的聽眾大都也是80後 、70後,忙碌地工作一天,飯後來一段開心的嘻哈甜點,真是不錯。


嘻哈包袱鋪

代表劇場:廣茗閣

鼓樓西大街61號院內京味茶館取名“廣茗閣”,是嘻哈包袱鋪最早與觀眾見面的地方,現在嘻哈包袱鋪在這裡每天都有演出。廣茗閣正門門樓及院內二 門全部使用木制結構,油漆彩畫,施工全部按照傳統方式,手工榫鉚、一麻五灰。茶館有500余平方米左右,分上下兩層,共計茶座180余個,兩側包廂售賣瓜 子、花生、茶水等小吃。觀眾喝著茶吃著瓜子,看著足足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加上傳統老北京本地風格的茶館氣氛,使喜好老北京傳統曲藝一族又有了個好去處。廣 茗閣的出現也讓北城有了一個聽曲藝相聲的地方。

很多白領喜歡逛南鑼鼓巷、後海、煙袋斜街,喜歡這裡的感覺。晚上在鼓樓周圍吃點鹵煮、炒肝、包子,再到廣茗閣聽一段相聲,徹底體驗一把老北京的感覺也不錯。

容納人數:280人

演出時間:每周一至周日

演出地點:西城區鼓樓西大街61號,鼓樓向西300米路北

演出票價:30元起

代表劇場:嘻哈包袱鋪新劇場

嘻哈包袱鋪新劇場即將開業,嘻哈包袱鋪希望將這個劇場打造成京城專業的相聲劇常新劇場保留了茶樓古香古色特點的同時也不乏現代氣息,以豪華的 劇場環境讓觀眾享受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帶來的歡樂。嘻哈包袱鋪演員每天都會帶來精彩的相聲演出。在這裡會有多場專場演出,比如三國專嘗西游記專場等等。

容納人數:308人

演出時間:每周一至周日

演出地點:安定路甲24號,10號線地鐵安貞門站C口對面

演出票價:30元起

More

樂豐齋相聲茶社

樂豐齋是出現不久的一個相聲俱樂部,網羅了天津與北京的優秀青年相聲演員,在北京城裡最繁華的商業中心CBD,攜手為觀眾送去兩個小時的歡樂時光。樂豐齋於2008年成立。班主程磊為園子取名“樂豐齋”,勸樂瘋”之諧音,暗合“曲藝豐收”之意。

樂豐齋的宗旨是“尊重經典,善加改良”,希望能為觀眾帶來“復古相聲”的享受,希望觀眾能從樂豐齋的相聲演出中感受到傳統相聲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享受到“相聲園子”這種帶有濃濃人情味的文化體驗,讓走進樂豐齋感受復古相聲成為小資情趣的休閑方式。

樂豐齋以低調與親民的姿態,在北京眾多的相聲園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也沒有高調張揚的炒作,但也同樣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關注與支持,成為北京相聲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演出時間:每周六19:30

地址:朝外小莊朝陽區文化館二層小梨園劇場

票價:30元

星夜相聲館

星夜相聲館是由何雲偉、李菁在“北京之夜文化城”聯合打造的相聲俱樂部。星夜相聲館除了經典佳段的精彩演繹,復原傳統的水牌提示、專業檢嘗特 色桌圍等細節都讓觀眾在“復古”氛圍中體會到了何雲偉、李菁弘揚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北京之夜是北京比較高端華麗的劇場,面積近萬平方米,設有500個座 位,硬件條件很好。這裡的演出陣容強大,除何李二人外,還包括原德雲社演員徐德亮、王文林以及相聲前輩師勝傑、劉洪沂等優秀演員。

演出時間:每周五、周六20:00~22:30

地址:東城區大雅寶胡同1號

票價:40元起

周末相聲俱樂部

周末相聲俱樂部是北京資格比較老的相聲俱樂部,是由老中青三代專業相聲藝術工作者自發成立的。相聲藝術家李金鬥擔任周末相聲俱樂部主席。其初衷 既是為了拉近相聲和觀眾的距離,也是為了讓相聲演員能有個練兵常繁榮相聲藝術的表演創作曲目,並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和團體不斷推出新人新作,為推動相聲藝 術的繁榮和發展而努力。周末相聲俱樂部堅持20元的票價多年來從未漲價,很多名家再次登台都是義務演出。

演出時間:每周六19:00

地址: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111號

票價:20元

崇文相聲俱樂部

崇文相聲俱樂部在東城區文化館二樓的一個相聲小劇場,有一批相聲演員堅守在這裡。跟其他相聲小劇場一樣,這裡經常有一些新活,或是比較時尚的段 子,奉獻給觀眾,給大家送上快樂,帶來笑聲。這個小劇場的段子相對比較多,也比較長,都是抻開來說,不壓縮、不減料,起承轉合地抖包袱,因此他們的一場演 出,聽眾朋友們常可連續三天進行欣賞。現場20塊錢很實惠,觀眾聽得也比較過癮。嘻哈包袱鋪每周也會在此有一場演出。

演出時間:每周六19:00

地址:崇文門外大街7號

票價:20元

周末相聲樂苑

豐台區區文化館與東城周末相聲俱樂部合作,創辦了相聲樂苑。這個小劇場由譽滿京城的周末相聲俱樂部的原班人馬作為基礎,彙聚相聲界的多數同仁, 繼承前輩相聲藝術家的寶貴財富,發展新時期的相聲藝術。相聲樂苑演員陣容強大,彙集眾多相聲名家。同時也是讓相聲樂苑給青年相聲演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 藝的舞台和空間,通過這種以老帶新的形式,使中國的相聲藝術代代相傳,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演出時間:每周五19:15

地址:豐台區西四環南路64號豐台文化館劇場

票價:20元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