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家欲培育發光樹葉取代街燈

人文地理

導讀台灣科學家欲讓樹葉發光取代街燈 12月3日消息,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的科學家將發光的海膽形狀的金納米粒子,即已知的生物發光二級管植入到一種植物的樹葉裡,也許不久就可以用樹葉發出的綠色熒光,取代街燈發出的金光。 這種新納米粒子通過生物學方式發光,不像現在的街燈那樣需要電流,除此以外,它還能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大氣裡的� ...


台灣科學家欲讓樹葉發光取代街燈

12月3日消息,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的科學家將發光的海膽形狀的金納米粒子,即已知的生物發光二級管植入到一種植物的樹葉裡,也許不久就可以用樹葉發出的綠色熒光,取代街燈發出的金光。

這種新納米粒子通過生物學方式發光,不像現在的街燈那樣需要電流,除此以外,它還能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大氣裡的二氧化碳。蘇嚴勛 (Yen-Hsun Su)在接受《化學世界》的采訪時說:“將來可以利用生物發光二級管讓路旁的樹在夜間發出熒光。由於生物發光二級管發光能促使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因此這 種方法不僅能節省能源,而且還能吸收二氧化碳。”

這種金色的海膽形狀的納米粒子,是把樹葉裡通常用來吸收光的一種材料轉變成發光材料的關鍵。眾所周知,讓植物葉子呈現綠色、可促進光合作用的色 素——葉綠素能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然而在特殊環境下,例如在接觸到紫外線時,葉綠素自身也能發光。當接觸波長大約是400納米的光時,綠色的葉綠素會發出 紅光。

然而要得到紫光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夜晚,而且發光的樹葉要為司機和路人提供照明。科學家需要一個紫光源,最終他們在金納米粒子裡發現了它。當人眼看不見的波長更短的光接觸到金納米粒子時,它們會在刺激下發出紫光。紫光撞上附近的葉綠素分子,刺激葉綠素產生紅光。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級(Nanoscale)》雜志上,科學家希望用金納米粒子處理過的樹,能產生足夠的光,以便取代用電或氣供能的街 燈。然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克裡沙奴·雷表示,現在這一成果僅局限於他們的試驗對像——水生植物虎耳。不過把它推廣到街道兩旁的樹等陸生植物上,也並非不 可能。雷說:“當然可以把它們當作街燈,但要實現這個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