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城”不是世外桃源,卻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和節奏。

江蘇高淳即將被正式授予“慢城”稱號 引發網友好奇及熱論
對於30多年來已習慣於“急行軍”、高速發展的中國人來說“慢城”到底是否烏托邦?
名不見經傳的江蘇南京高淳縣椏溪鎮,因為一條將於11月被世界慢城組織授予“慢城”稱號的消息,迅速 火遍網絡——對於30多年來已習慣埋頭奔走於“急行軍”、深陷高速發展帶來種種“城市脖的國人來說,號稱中國首個“國際慢城”的橫空出現,宛如高速公路 上的一個掉頭標志般,引發廣泛的震撼和矚目。
“比獲得‘慢城’稱號更重要的是倡導一種生活模式”,有網友這樣評論。而有國人更注意到,在剛公布的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近年來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幾乎從未缺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未被寫入——專家解讀,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十二五規 劃”和此前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
“慢城”概念出現在當今是否適當其時?在仍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商業時代,這種“慢”能持續下去嗎?即將誕生的中國首個“國際慢城”,是否真是傳說中的“烏托邦”?在網絡熱論的喧囂之外,在眾多的向往和懷疑之中,請看本報特派記者發自江蘇高淳的實地調查。
從南京機場出發,通往“慢城”的卻是一條高速公路。在高淳縣的公路出口,沒有眺望到傳說中的“慢城”,映入眼簾是一幅巨大的廣告牌:“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鄉村。”
“慢城”之源:
意大利市長邂逅蘇南小鎮
步入“慢城”之前,須先明確概念——在本月將被世界慢城組織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的,其實不是一座城,而是位於高淳縣椏溪鎮西北部一塊面積約49平方公裡的地區,當地人稱其為“生態之旅”。
這個地塊自成體系,地處蘇皖兩省及溧陽市、高淳縣、溧水縣、郎溪縣四縣市交界處,屬於長三角經濟區和 江蘇沿江開發區域;本身縱貫椏溪鎮西北部丘陵地區,西離寧高高速7公裡,東接246省道。被稱為“慢城”的這個區域內,目前人口約2萬人,6個行政村分布 在一條長達48公裡的風光帶兩旁。
昨日,家住大山村村頭的村民芮六春正忙著張羅鎮政府幫他打造的“農家樂”。在村民眼中,“慢城”的稱號已經有了,開不開會只是個形式。借助“慢城”的東風,村裡的首批“農家樂”設施將於明日正式開張。
提到“慢城”,芮六春滿臉自豪和向往——這個打他出生起就一直居住的村莊,即將擁有一個時尚的“洋”稱號。
“一個老外帶來的”,芮六春口中的“老外”是意大利波利卡市市長安傑羅瓦薩羅。3年前,高淳縣曾與意 大利波利卡市結成友好城市,今年7月1日,市長安傑羅瓦薩羅第3次來到高淳,點名要到“生態之旅”看看。椏溪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魏桂財全程陪同了這一 趟走訪。巧的是安傑羅瓦薩羅本人具有的另一層身份——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國際部主席。他在高淳逗留了三天,繞著椏溪鎮走了幾圈,又在芮六春等村民家裡坐 著聊了很久,臨走時撂下一句話,“這裡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准。”
幾乎高淳縣是立即被納入了這個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歐洲城市加入的“慢城運動”之中,並迅速啟動了 申報“國際慢城”的工作,最終得到了消息——11月份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慢城會議上,高淳將以“椏溪鎮”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組織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 號。目前,由這個組織頒發的“慢城”標志,已被送到高淳縣政府手裡。
“慢城”之內:
“慢城”到底有多慢?
“慢城”到底是什麼?國內鮮有人知在西方已流行10年的“慢城”概念。“慢城”是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 城市形態,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綠化,支持綠色能源,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沒有快餐區和大型超市。根據“慢 城”運動聯盟的規定,成為其中成員必須在城市人口、環境政策、城市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食品生產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滿足54項的具體規定。
“截至去年,全球已經有24個國家的135個城市獲得‘慢城’稱號,在亞洲國家中,日本、韓國都有‘慢城’。”魏桂財說。
作為國內首個“慢城”,高淳迅速引發了國人的廣泛好奇。這裡到底有多“慢”?
“慢城中人”芮六春自認確實很“慢”——尤其是這幾年,生活好了,日子真是越過越“慢”,越過越舒 心。2006年開始打造的“生態之旅”地區,每條村都已經用上了機械化耕作手段。時下是秋天,但是芮六春卻很閑。“一年到頭沒啥忙的,就是伺候一下家裡的 地,平時再搞搞小運輸。地裡的活都用上了機械,每個季度也就忙個一周左右就搞完了。”
加上剛出生的兒子,芮家現在四口人,年收入約在4~5萬元,“不愁吃也不愁穿,還很自由”。最近在高淳縣城工作的女兒買房子,老芮還慷慨贊助了一部分。
“我們這裡打造得很好,鎮裡引導我們搞有機農業,我家種了茶葉,還有一些田種水稻、草莓、油菜和紅 薯,現在環境好又對外開放,平常周末很多各地游客來,帶點特產走。紅薯過去100斤才幾塊錢,現在一箱20斤就能賣60元,你說日子能不好嗎?是不是一直 過著‘慢生活’我們不懂,但是將來游客肯定更多,當這個‘慢城’人我太樂意了1藍溪村村民張波笑得咧開了嘴。
芮六春則期待著他的“農家樂”開業後的日子。“可能會比現在忙一點了,但是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我樂意1
魏桂財告訴記者,“慢城”所在地所包括的6個行政村,去年的人均收入約在9900元左右,這些收入中,60%來自當地的有機特色產業。“這個收入數字,比江蘇全省的人均收入5000多元高出一大截,但是和高淳縣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客觀而言,從外觀上看,在國人眼裡,這片地區和很多村莊並沒有太多區別。為何偏能引起老外的“青 睞”?“我們一直把這個地區作為生態示範點來打造,被認作是‘慢城’,估計老外看重的是三點,”高淳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王正興是土生土長的高淳人,“首先 這裡沒有一個工廠,沒有任何工業;其次這裡植被很豐盛,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不斷增加這裡的植物多樣性;第三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這個地區人與自然的融合度很 高。”
“慢城”之惑:
“慢”是否刻意打造的噱頭?
在王正興看來,前兩個條件可能很多地區都具有,“只要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地區都可能未被工業化;只要是保護得比較好的森林公園都擁有;但是第三個條件,必須有人的參與性,人能在這裡生存,和諧地發展,這個就必須有意識去引導了。”
“我們這裡有水塘、果園、一年四季可以自給自足,有最自然的生態,還有文化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 類在這裡生活,可以達到與大自然最融合的狀態,沒有城市的節奏和緊張,高度放松,回歸自然。我想,這才是能稱為‘慢城’的理由。”王正興認為,所謂“慢 城”,本質上應該是一個“環保”概念,而這一點和高淳已經走了10多年的“生態立縣”之路不謀而合。
在一開始,這條路多少有點無奈為之的味道。“客觀來說,在蘇南地區,高淳和其他縣市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當時研究了很久,應該怎麼走。像蘇錫常地帶那樣走工業化道路,我們不是不想,但是條件不允許,這裡在交通上受到很大制約。”王正興說。
從城鄉統籌發展來看,高淳是蘇南僅剩的兩個建制縣之一,也是蘇南板塊中城市化率較低的縣之一。而從區 位上來看,高淳處於長三角邊緣,偏離了經濟發達的核心區,與重要交通干線相距較遠,是江蘇迄今為止兩個沒有高速公路過境的縣份之一——目前通往這裡唯一的 一條寧高高速,高淳是作為終點站的。
“我們沒有刻意按照‘慢城’來打造,在今年7月之前,我們完全不知道‘慢城’是怎麼回事。我們一直在 做的事,暗合了‘慢城’的需求。”2004年,在發現發展面臨的種種制約後,高淳縣第十屆黨代會確立了“生態立縣”的戰略,從此走上了一條和周邊地區迥然 相反的環保生態之路。
“必須搞差異化,我們走不了人家的路,只能走錯位發展的高淳之路。比如人家都利用土地招商引資,我們就賣得遲一點嘛,先把環境保護好,把地方弄好弄成熟,等別人都賣完了沒得賣了,我們不就值錢了嗎?”王正興笑說。
“能評上‘慢城’我不奇怪,這裡本來就是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慢的地方。”今年43歲的高淳縣環保局 副局長陳雙全是南京大學環科系的首屆畢業生,正宗科班出身的他早在1989年就回到了生養自己的家鄉開始事業。“和其他地方做環保的相比,我的幸福感是很 高的,這是一個特別早具有環保意識的地方。”
這些年上門來找陳雙全的上億元投資項目不少,“都知道到高淳來,要先問環保局,我們有第一審批權,說不讓進就不讓進。”陳雙全笑說。
“慢城”之外:
誰欲跟風試比“慢”?
無疑,中國首個“慢城”尚未正式亮相,但是“慢城”概念卻迅速俘獲人心。已經長久被高速“城市脖折 磨的都市人,幾乎看到了心目中的烏托邦。然而,“慢城”是否真的能承擔國人的厚望?就在高淳被評為“慢城”的同時,擁有峨眉山和樂山大佛的四川樂山也宣稱 要打造“國際慢城”,而煙台市更在嘗試打造城市街區“慢行系統”。
在網友眼裡,這些被稱為“跟風行為”的“比慢”現像,有滑入近年來各地爭當名人故裡、爭奪文化遺址,已作進一步旅游開發噱頭的嫌疑。甚至讓網友擔憂,一個“慢城”稱號,會否反而將把曾經低調“慢行”多年的高淳,拉上更符合當今大環境的經濟“快車道”?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實際上高淳人自身對“慢城”這個稱號的感情也相當復雜。“當然,提倡科學發展也需要科學考核,在目前的考核體制下,高淳自身不可能避開經濟發展的命題。”王正興說。
今年,高淳相關39個部門依然有招商任務,招不到項目的一把手要讓位,更難的是這些項目必須經得起 “最美鄉村”這把尺子來量。面對外界對於高淳評上“慢城”之後前路的擔憂,高淳人並不諱言,“慢”是一種從容,一種品質,但是追求“慢”不代表在經濟發展 上沒有緊迫感,窮美不是真正的美。
作為國內崛起的首個“慢城”,高淳的“慢”是一個起點,還是一個終點?可以持續多久?讓我們拭目以待。
“個個都做‘慢城’怎麼發展?”
——高淳副縣長王正興稱全國有“慢城”條件的地區很多,但地方官未必具有這種意識
一個“慢城”概念,掀起多少都市人內心的漣漪。但是“慢”生活真的來到身邊了嗎?雖然身為高淳人,一直分管城建和環保的高淳縣副縣長王正興對記者坦言,這個“慢城”目前卻並非為高淳人自己准備的,“真正要享受慢生活,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
“慢城”資源並非高淳獨有
廣州日報:高淳被稱為“慢城”讓大家很眼熱,怕不怕引發全國來比“慢”?
王正興:說實話,高淳的環境,在國內肯定不是唯一的。但是很多地方未必具有保護意識,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破壞掉了。從整個江蘇來看,我覺 得蘇南處於工業化中期,而蘇北接近中期,整個國家來說也基本上是這樣。蘇南的高淳被評了“慢城”有一定的必然性,天然環境好,我們注意保護。另外也有偶 然,我們剛好和意大利市長有來往,可能有比我們條件更好的未被發現。
我個人認為,不可能全國個個都來做“慢城”。在現在我國人均資源欠缺的前提下,辦很多“慢城”也不現實,因為需要付出資源去保護、控制、修復和 完善。客觀地來說,在現階段,“慢城”只能是一些地區、一部分人,甚至是一部分人在某個階段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比如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蘇錫常地區,我就覺得 不可能產生“慢城”,沒有這樣的空間。
廣州日報:不少人提出疑問,“慢城”出現是否合時宜?
王正興:有人說高淳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怎麼樣,怎麼有條件慢下來?西方國家都是在後工業化時代出現了一系列“慢城”。其實,“慢城”說實話也不是給高淳人自己准備。現在我們還處於看到一個水塘就恨不得插個旗子養魚,產生經濟利益的階段,真正享受慢生活還需一段時間。
但是高淳既然有條件,我們就希望能把這個空間留下來,保護好,等有需要的人來。我們國家發展到現在,還是可以提供這個讓人享受“慢生活”的空間,我相信有一部分人還是有需求的。
目前來說只能打65分
廣州日報:西方國家已經有很多“慢城”,和它們相比,我們的“慢城”能達標嗎?
王正興:客觀說,確實有很大差距。如果讓我自己來打分,打個65分吧。比如道路,我們現在只是水泥路,而“慢城”組織的要求是柏油路;現在個別 農戶為了提高產量還是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而按照要求必須用有機肥;還有如葡萄架,為了耐用過去都用水泥架,按照要求則要用木架子。
有一些體現了意識問題,如“慢城”裡有休閑設施,按要求應盡量保留原生態面貌,像石子路、親水棧道等,但我們卻弄成了大理石、花崗岩、鋼板,這些都不符合“慢城”宗旨,需要一一改造。除了硬件,我們還要注意控制人口,居民的素質也要進一步提升。
鏈接:急進的中國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曾被認為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如今變成了最不耐煩的地球人?日前,《新周刊》封面文章曾以“急之國”形容當下的中 國: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齲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福坐飛機, 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麼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的確,這可能是很多中國都市人的真實寫照。一個個鏡頭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除了留下一個“快”字為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做注腳,留不下一幅定格的唯美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