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地震的背景情況

自然地理

導讀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271,東經96.629)發生6.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美國地調局資料。不可能是國家地震局報的33公裡,報的人缺少岩石流變學知識)。地震發生左行走滑的鮮水河斷裂西段,地震發生時,震源機制為左行走滑兼具少量逆衝性質。自從今天早晨7點49分發生7.1級地震以來,玉樹已經連續發生4次余震,分別為4 ...

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271,東經96.629)發生6.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美國地調局資料。不可能是國家地震局報的33公裡,報的人缺少岩石流變學知識)。地震發生左行走滑的鮮水河斷裂西段,地震發生時,震源機制為左行走滑兼具少量逆衝性質。自從今天早晨7點49分發生7.1級地震以來,玉樹已經連續發生4次余震,分別為4.8,4.3,3.8和6.3級的余震。震中靠近縣城,城鎮多數土木結構房屋已倒塌,估計會有較多人傷亡。據目擊者說,一個公園裡佛塔塔頂整個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厲害。

玉樹地震能否帶動同一斷裂帶的中段(四川省的甘孜、爐霍、道孚)和東段(康定、磨西,石棉)以及龍門山南段(寶興,天全)等地發生強震? 我們拭目以待,不得不防。

玉樹-甘孜-鮮水河-安寧河 (則木河) -小江斷裂帶的情況

玉樹-甘孜-鮮水河斷裂帶是松潘-甘孜 (巴顏喀拉) 地塊與羌塘地塊的分界線,該斷裂帶自青海省的玉樹向東南延伸,經四川省的甘孜、爐霍、道孚、康定、磨西,過了石棉之後轉為近南北走向,並分成兩支:東支叫普雄河斷裂;西支叫安寧河-則木河斷裂,途經西昌、普格和會理。普雄河斷裂和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在雲南境內稱之為小江斷裂,小江斷裂向南延伸,最後在雲南省元江附近與紅河斷裂相交。

玉樹-甘孜-鮮水河-安寧河 (則木河) -小江斷裂帶是一條大型的左旋走滑剪切帶,晚新生代總走滑位移量從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小:在玉樹-甘孜段為78-100 千米, 爐霍-康定段有60 千米, 安寧河-則木河段13-15 千米,整個小江斷裂帶上有30 千米。鮮水河—安寧河—小江斷裂帶現今左旋走滑速率為10-13 毫米/年。歷史記載的鮮水河斷裂帶上就曾發生過至少13次7級或大於7級的強震 ,例如,1923年3月24日四川爐霍-道孚7.25級地震,爐霍全縣的官署民房全部傾陷,死3000余人。道孚縣死亡總數超過1500人,其中,孔色、麻孜兩鄉人民屋宇糧食牲畜蕩然無存,壓斃500余人。1955年4月14日康定折多塘7.5級地震,地震裂縫密集成帶,總長約30千米。山崖垮塌嚴重,飛沙走石,埋沒公路,河水上漲。1981年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6.9級地震,地震引起地裂縫、鼓包、滑坡、崩塌以及噴砂冒水。鮮水河斷裂帶上其他段歷史上都發生過強震,惟獨青海玉樹和四川石棉地區沒有強震記載, 僅1989年5月5.3地震和2008年6月18日的4.7級地震。唐漢軍等 (1995) 曾在石棉縣新民鄉花崗岩(強岩)中發現出現在16,000-17,000年前一次強烈古地震的遺跡,說明鮮水河斷裂在石棉地區目前呈閉鎖狀態,有發生大震的危險。

雲南省境內的小江斷裂是川滇活動地塊和穩定的揚子地塊邊界,它北起滇川邊界金沙江的巧家縣北,向南經東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後並入紅河斷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 毫米/秒。自東川小江村起,小江斷裂分東西兩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斷裂是一條構造成熟度較低的斷裂帶,帶內有多條次級斷層,彼此雁行排列,形態復雜,不僅斷裂階區多,斷層面陡且轉彎亦多,這些部位常處於閉鎖狀態, 應力易強烈集中而引發強震,1500年以來僅在小江斷裂的雲南段上就發生10多次大於6級的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級地震, 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級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級地震,1713年尋甸6.76級地震,1725年萬壽山6.75級地震,1733年東川7.75級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級地震, 1789年6月7日華寧西北7.0級地震,1799年石屏寶秀7.0級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8.0級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級地震,1909年5月11日華寧6.5級地震,1966年2月5日東川6.5級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7.7級地震(24.0ºN,102.7ºE),使通海、建水、峨山、華寧、玉溪一帶15621人死亡,32431人傷殘。地震後,沿曲江斷裂分布許多地裂縫,從建水縣廟北山北,經通海縣的高大、峨山縣的水車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長近60千米,構成了巨大的地裂縫帶。其中主干地裂縫不受任何地形約束,跨溝越嶺,斷開基岩,長達數千米,最寬處可達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錯動性質,最大水平錯距2.2米。

1500年以前小江斷裂上也曾發生過許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 (明洪武十年) 江川地震,明星彎子溝一個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 (雲南省江川縣志) 。歷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至唐代之間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撫仙湖 (見楊鴻勛,“撫仙湖水下考古勘察的初步收獲”,2001年7月11日《中國文物報》) 。

歷史上對1833年9月6日 (清道光十三年) 雲南嵩明州楊林8.0級地震有較詳細的記載。“計十余州縣相次厄,或裂或墳,或高者谷,或淵者陵,滇池水騰,震延千裡。嵩明等州縣計倒瓦草房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余間,壓死六千七百余人”。“嵩明城垣傾圮過半,城鄉十余座寺廟,閣亭崩頹、倒塌,五孔永劑橋搖平,鎖水橋塌損,民居傾圮,人民壓斃,地面裂而復合,黑泉湧出。楊林廟宇、民房幾全倒盡,壓斃人民,地裂復合,夾死人牛。回輝村、本作村房屋除一戶未倒外,余全部倒塌。羅邦村、董官營地陷成塘,地裂縫寬二至三尺,長十余丈。狗街北蛇山上南北向地裂,長約半裡,東升西降,高差約三尺。魚枝本村旁山上裂開二大縫,牛陷沒,人被拋擲,城鄉死傷極多”。“宜良廟宇、民房、學宮、書院皆倒塌、城內房屋倒塌十分之七,城外更重。鳳鳴村三元宮片瓦不存,一木不立,壓死人,地裂復合。馬頭山靠河一側土崖震崩,堵塞河水,河道改流。湯池地裂寬一尺,震後水竭。城鄉傷斃居民無算”。“昆明、尋甸、河陽、呈貢等三十州縣亦遭破壞”。

清道光縣志記載:“震動之時,西山岩石崩倒,滇池洪水沸騰,地自裂,橋自開,旱地出水,水田變陸,平疇隔成坑,田野生黑煙,瓦能舞,磚能飛,石能躍,牆能彎……”

地震前氣像變化異常,先是“黃沙日塞,昏曉不能辨”,如此連續三天。又是“降淫雨九日,雨色黑”。將震時白天昏暗,屋內都點上蠟燭,過了一陣又重新明亮,地震就發生了。主震發生後,余震頻繁,影響較廣,持續時間3年有余。1834年夏於元江,同年9月17日於澄江和路南,1835年6月於元江、新平又相繼發生地震,均屬嵩明地震余震,皆發生在小江斷裂帶。

1833年雲南嵩明8.0大地震發生在小江斷裂西支。同震地表破裂帶北起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滄溪,向南經甸沙、清水海、嵩明陸良山、南衝、上下李子箐、火頭村、玉溪市澄江縣陽宗鎮的陽宗丫口附近,全長130 千米,原先呈雁行排列的6條斷裂在地震中得以貫通,6條斷裂之間5個階區處於局部拉張,地震中斷陷,5個階區分別對應於5個拉分盆地 (湖泊或槽地) :清水海 (湖泊) 、上游水庫 (湖泊) 、南衝楊林 (槽地)、前所 (槽地) 和陽宗海 (湖泊) 。同震斷裂總體走向北東5-15º, 傾角陡,傾向有的地方是北西西,有的地方又是南東東。同震斷裂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滑移量達12 米。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