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起爭議:氣像站不合格

氣候

導讀3月已過了一大半,中國很多地方的氣溫卻忽上忽下,還沒有迎來氣像意義上的春天。而在整個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個冬天都冷得有些不正常。再加上原本被奉為氣候問題權威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曝出“氣候門”事件,導致聯合國宣布將對IPCC的工作程序和過程進行獨立審核,“全球氣候真的變暖了嗎? ”這個話題再次為人們所熱議。 不僅是普通大眾,最 ...

3月已過了一大半,中國很多地方的氣溫卻忽上忽下,還沒有迎來氣像意義上的春天。而在整個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個冬天都冷得有些不正常。再加上原本被奉為氣候問題權威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曝出“氣候門”事件,導致聯合國宣布將對IPCC的工作程序和過程進行獨立審核,“全球氣候真的變暖了嗎? ”這個話題再次為人們所熱議。

不僅是普通大眾,最近一些科學家都站出來對此表示質疑,指出許多氣像站采集的溫度數據存在質量問題。參與本次由聯合國發起的對IPCC獨立審核的科學家之一、國際科學院理事會聯合主席羅貝特·戴格拉夫日前就此話題接受了晨報記者的郵件采訪。他表示,審核機構將趕在IPCC正式籌備第五份評估前,也就是今年8月前拿出審核結果,不過目前還不會對IPCC此前報告的內容進行修改。

頂尖科學家組團審核IPCC

自從承認第四份評估報告中有關喜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學依據,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如今飽受爭議。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喬裡共同宣布,將委托一個獨立的科學機構對IPCC的工作程序和過程進行審核。

據了解,審核工作將由國際科學院理事會承擔,整個審核完全獨立於聯合國之外。該理事會成立於2000年,成員來自世界各國的國家級科學機構。理事會的主要工作是為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提供建議。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與荷蘭皇家科學院院長羅貝特·戴格拉夫擔任聯合主席。

作為審核工作的負責人,戴格拉夫教授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除了理事會的成員,還將有10個理事會以外的專家參與審核。他們的工作都不計報酬,完全屬“志願者”行為。“為了保證獨立性和客觀性,我們選擇的專家目前或最近都沒有參與IPCC的工作。”他說。

理事會將於今年8月底之前提交有關審核報告,好趕在IPCC正式籌備第五份評估報告之前,對工作程序加以改善。

多個氣像站被批“不合格”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寒冷,加上IPCC接連曝出“郵件門”、喜馬拉雅冰川融化相關數據出錯等“醜聞”,再次掀起坊間乃至科學界對於“全球真的變暖了嗎”這個話題的討論。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相信“氣候變化很大程度由人為造成”的百分比已由去年11月的41%下降到26%。一些科學家也站出來對全球變暖表示質疑。“氣像記錄並不能被看作是氣候變化的證據。”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大氣科學教授約翰·克裡斯蒂指出,他曾經是IPCC的主要作者。他和其他一些科學家的著眼點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數千個氣像站。150多年來,它們被用於收集氣像數據。但城市化進程、土地使用的改變等因素對它們產生了嚴重的干擾。

克裡斯蒂對非洲東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巴馬州的3個氣像站分別進行研究,發現它們收集到的數據顯示氣溫明顯上升,事實上主要是由周邊土地開發等因素造成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斯·麥克特裡克也發表論文,對IPCC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類似的質疑。“有充足的資料證明,IPCC的氣候數據被許多因素‘污染’了,比如工業化、數據的質量問題等等,使得結論偏向於變暖的說法。”他說。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也支持這一判斷。氣像學家安東尼·瓦特原本是全球變暖的“鐵杆”支持者,但在實地調查534個氣像站後,他的看法改變了。按照美國官方的標准,他們發現已調查的氣像站中有56%是嚴重不合格的(誤差高於5℃);87%的氣像站是不合格的(誤差高於1℃)。這些為“全球變暖”提供原始數據的氣像站,有的位於空調設施附近,有的位於廢棄物處理廠邊上。在英國,曼徹斯特機場旁邊的一個氣像站原本被田野包圍,而現在,它周圍全是散發熱量的建築。

“北極震蕩”攪亂氣候

不僅是上海,整個北半球從去年冬天開始,天氣就有點“怪”:中緯度地區寒潮不斷,普降大雪;高緯度地區卻暖於往年。日本氣像廳專家日前解釋說,這主要是大自然本身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北半球氣候異常的原因在於大規模的“北極震蕩”現像。

所謂“北極震蕩”,是指北半球氣壓變動的一種形式。如果北極上空氣壓比往年高,中緯度上空氣壓低,北極附近的寒流就容易南下。

日本氣像廳指出,去年12月上旬開始,共發生了兩次“北極震蕩”。北極圈與中緯度地區之間的氣壓差是1979年以來最大的,這使得北極圈的強冷空氣“侵入”中緯度地區,導致寒流和大雪“襲擊”美國東部和歐洲、亞洲部分地區。與此同時,靠近北極圈的高緯度地區則變得比往年溫暖。比如,加拿大溫哥華去年冬季的平均氣溫就比往年高1.5℃。


精選文章: 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