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系列之楊家灣漢墓群

考古

導讀 漢代大型陶俑,1965年,在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的十一個陪葬坑中出土。內有彩繪騎兵俑五百八十三件,步兵俑、人俑等一千九百多件,鎏金車馬飾一千多件。陶俑作五列四行排列,前三列六坑為騎兵俑,後二列四坑為步兵俑、人俑、文官武土和舞樂雜役等。陶俑形體比秦皇陵兵馬俑校而步、騎按兵種列隊布陣,兵俑披甲挾弓執武器,馬俑昂首翹尾。秦俑以車兵為主,而這批 ...

漢代大型陶俑,1965年,在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的十一個陪葬坑中出土。內有彩繪騎兵俑五百八十三件,步兵俑、人俑等一千九百多件,鎏金車馬飾一千多件。陶俑作五列四行排列,前三列六坑為騎兵俑,後二列四坑為步兵俑、人俑、文官武土和舞樂雜役等。陶俑形體比秦皇陵兵馬俑校而步、騎按兵種列隊布陣,兵俑披甲挾弓執武器,馬俑昂首翹尾。秦俑以車兵為主,而這批漢俑以騎兵為骨干,說明西漢時期騎兵已取代車兵,在戰場已成為重要的兵種。陶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色澤鮮艷,制作精細,氣勢威武雄壯,反映出當時宏偉的騎兵場面,以及陶塑、彩繪、燒制等方面的高度技藝水平。

楊家灣漢墓是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專家分析,其墓主可能就是漢代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前者是開漢元勛,後者因平定“七國之亂”而威震一時。

楊家灣漢墓共發現11個陪葬坑,出土彩繪兵馬俑2500余件,包括步兵俑1800多件、騎兵俑580多件和戰車模型,號稱“三千兵馬”。其造型逼真,步伍嚴整,表現了漢初軍陣的真實形像。騎兵俑按真身四分之一比例制作。戰馬或安然站立,或昂首嘶鳴;馬上的“指揮官”表情冷峻,威武剽悍;騎士手舉武器,握緊韁繩,好像正在准備向前衝殺。步兵俑身著交領袍服,外罩黑色鎧甲,其中四人左手持盾下垂,右手原持長兵器;其余六人雙手均作持兵器狀。

騎兵俑獨立地組成了陣容宏大的騎兵群,說明當時騎兵已經完全取代車兵,開始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在軍事史上,這個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朝曾經依靠騎兵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輝煌勝利。

這些彩繪陶俑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群,陶俑組成整齊雄壯的陣容,繼承秦俑陶塑的氣勢,顯示西漢軍隊陣列的威嚴。如此壯觀的兵馬俑軍陣,正是墓主人生前叱吒風雲、平定內憂外患的雄壯軍容的寫照。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