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史詩--京杭大運河

人文地理

導讀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大運河全長1,794公裡,目前通航裡程只剩883公裡。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 ...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大運河全長1,794公裡,目前通航裡程只剩883公裡。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比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開鑿於1859年,1869年通航, 全長170公裡)長十倍,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開鑿於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長81.3公裡)長二十多倍。

京杭運河又叫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或運河。它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命運從繁華到衰落。它曾是國家的生命線,維系著封建王朝的興盛;它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展現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它又是一條血淚之河,浸透著無數黎民百姓的苦難。今天,著名的水利專家鄭連第先生將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從多個角度對京杭大運河進行客觀的解讀。

京杭運河,是一項華夏兒女都為之自豪的偉大工程。京杭運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長,它多次擴建和改建,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它像時代的記錄者,見證了過去的絢爛與平淡。

今天的大運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間最後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開始到清末民初,大運河始終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不過到了民國時期,縱貫南北的津浦(從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鐵路通車之後,大運河就漸漸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為區域性的交通網。不少河段出現淤塞,一到枯水季節即告斷航,在某些時期,甚至造成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來,大運河又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中,大運河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對大運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開,清淤疏浚已初見成效。


運河遠眺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裡,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裡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裡,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裡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約1000公裡長的“通洛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裡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裡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隋朝大運河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裡。

京杭大運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區至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並加以疏通而成;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通縣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河的下游挖成;

(4)魯運河:臨清至台兒莊,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運河:台兒莊至清江;

(6)裡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大運河變遷圖


一部流動的厚重史書

我國的河流水系,除橫斷山區外,基本都為自西向東流,各水系間有分水嶺阻隔。為擴大活動空間,人們自然想到溝通各水系的運河,以緩解陸路來往的艱辛。

京杭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時的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在今揚州南北,連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溝通了長江和淮河。以後又有菏水和鴻溝把黃河和淮河聯系起來;用靈渠穿越南嶺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溝通。魏晉南北朝時,為戰爭需要又開鑿了白溝等運河,把黃河和海河水系直至灤河水系連接起來。這樣,早期聯系灤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經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運河。

在以後的年代,各段水道興廢不一,但水道網絡卻始終存在,並根據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兩次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前者都城在西,後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線路有大的改動,但重點基本沒變。

一次耗時數百年的初創、兩次巨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和無法勝數的小規模改建、擴建,構成了京杭運河的全部歷史。它是數十代人的集體創造,它關連著一個偉大國家的歷史進程。

承載帝國夢想

中國歷史上秦、隋、元三次大統一都把建設京杭運河作為優先規劃和實施的大事,歷朝歷代都把維護運河的通航作為要務。運河已經成為國家的生命線,它承載著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

《舊唐書.崔融傳》描繪了京杭運河水運網在國家經濟上的不可或缺,“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當時唐朝都城的運河港口廣運潭盡收天下財富,彙聚著全國各地的舟船,“若廣陵則錦、銅器、官端綾繡;會稽則羅、吳綾、絳紗;南海玳瑁、像齒、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宣城空青、石綠;始安蕉葛、蚺膽、翠羽;吳郡方文綾。船皆尾相銜進,數十裡不絕”。

唐宋時期有大量的國外使者和學者來中國朝聖或求學,他們多由運河來去,他們生動地記載了運河及其沿岸的繁華。《馬可波羅游記》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對運河的敘述。運河所經名城薈萃,人才輩出,是我國歷史面貌的重要見證。

水利工程的典範

京杭運河行經不同地形、地質和水資源條件的地區,這使運河的修建、維護極其困難和復雜。我們的祖先解決了運河的眾多難題,寫下了水利史上濃重的一筆。

先人們根據運河各段的具體條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規劃,綜合解決了彙水、引水、節水、行船、防洪等難題,實現了全線的通航。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濟運、南旺分水、清口樞紐等工程,至今都為國內外專家所贊嘆。

京杭運河創造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個奇跡。它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洪澤湖;它綜合地解決了蓄水、運河供水、衝沙、分水、防洪等多項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機,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頭牛作為升船動力,實現長江中的航船進入蘇北運河;它還有大量人類早期的通航閘門,特別是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復閘,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個閘門的通航船閘。在元朝,運河上已有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等多個渠化河段。

京杭運河也搭建了頂級科學家施展才華的舞台。元朝郭守敬在運河規劃中提出了海拔概念,並據此實施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渠化工程;明朝潘季馴的束水攻沙理論在黃淮運綜合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實踐。

血淚堆砌的輝煌

京杭運河的光環掩蓋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血與淚。其實無論是運河的開鑿,還是運河的通航都凝結著萬千黎民百姓艱辛的勞作。滔滔的運河之水浸透著百姓的血淚,它的歷史也是一部辛酸血淚史。

在開鑿運河時,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鑿通濟渠時,役丁死十四五”。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永濟渠時征河北諸軍一百多萬,男丁不夠,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萬名監工監督下日夜勞作,動輒受“枷項笞背”的處罰,弄得許多人家賣兒鬻女,家破人亡。

隋唐運河,運輸量巨大,船隊要從黃河三門峽經過。相關文獻對牽船纖夫的勞作情況有過生動的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門,皆一綱船夫並牽一船,仍和雇相近數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門常有波浪,每日不能進一二百船,觸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渦,更不復見。”“苟纖繩一斷,棧梁一絕,則撲殺數十人。落棧著石,百無一存,滿路悲號,聲動山谷。” ......

河畔名城:

北京

北京是大運河的起點,而大運河在北京的起點則是在今天的什剎海。元時稱什剎海為「海子」,又稱「後三海」,包括前海、後海和積水潭(又稱西海)。三湖之水來自於玉泉山,經長河彙注而成。因湖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名什剎海(即十剎海)。什剎海現有水面34公頃,「銀錠觀山」號稱「燕京小八景」之一。許多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如放荷燈、泛舟游湖、宴飲賞荷等,至今仍然保留著。現在,這裡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什剎海水上游」的路線已經開通,處處感受到北京留下的明清市民風俗。


大運河北京什剎海段(起點)


什剎海銀錠橋


大運河通州段


大運河通州段


天津

天津於明永樂二年築城置戍,自遷都北京後,天津漸成京師東南轉運與邊防重地。清雍正年間在此置州, 1860年後對外貿易日益發達,成為華北最大商港,民國之後更成為北方近代工業基地。現為全國四個直轄市之一。

楊柳青鎮位於天津市西北,京滬鐵路縱貫全鎮。鎮東南濱南運河,西北臨子牙河,水陸交通便利。這裡是著名的民俗古鎮,以木版年畫聞名於世。楊柳青年畫色彩鮮艷,主題明快,尤以「麒麟送子」、「年年有魚(余)」、「鯉魚跳龍門」等最為傳神。


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過了圖中的金鋼橋後彙入海河

德州

山東德州是一座古城,早在秦代時就在這裡建造縣城,明代起開始稱為「德州」。大運河縱貫德州全境。在德州北郊北營村,至今完整地保存著一座古陵墓——蘇祿王墓。蘇祿古國位於今天菲律賓共和國的蘇祿群島,當時的蘇祿國有東、西、峒三王,以東王為尊。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蘇祿國三王率眷屬及侍從340余人前來中國京城朝拜明成祖永樂皇帝,九月返國途中,東王於德州城北安陵驛館染上疾病,不幸逝世。永樂皇帝下令以王禮厚葬之。這是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史跡,至今保留完好。

聊城、濟寧、曲阜

沿著大運河作歷史漫游,可以看到運河兩旁一個個歷史人物傲岸站立,仿佛在審視著人間的過去、今天和將來,檢閱著大運河上來去匆匆的過路人。

山東聊城,古稱東昌,位於京杭大運河西岸。明清兩代,這裡商家雲集,經濟繁榮,成為南北交通的要衝。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和陝西兩省商人在這裡合資興建會館,以其宏偉的規模和獨特的建築風格而名噪一時。會館建築面積達3,311平方米,有殿堂樓閣160多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會館裡有戲樓一座,其內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京劇、河北梆子、陝西梆子等劇種的120余種傳統劇目題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穿過聊城東昌湖的古運河,兩岸綠影婆娑

山東濟寧,古稱任城,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大運河的開鑿成功,濟寧在明清時是魯西南地區最繁華的商都,至今仍保存著許多令其自豪的歷史文物,太白樓就是其中之一。太白樓位於市區的舊城牆上,傳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居。故居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樓內有李白的珍貴遺跡,樓外的牆壁上,更鑲嵌著許多歷代朝野聞人的碑刻。城裡還有一座崇覺寺鐵塔,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這座塔建於宋代(1105年),整個塔身的所有構件采用仿木結構的雕模,全部由鐵鑄而成,代表了當時金屬鑄造技術的水准。

魯運河中段的東面,有一小城曲阜,屹立著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塑像。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就在曲阜闕裡孔子的故居建造了大成殿祭奉孔子,是為孔廟。曲阜城內有孔子後代直系子孫的住宅,占地200余畝,是為孔府。城北外的泗水之濱,有孔林,為孔子及其後代子孫的墓地。孔廟、孔府、孔林素稱“三孔”,馳名中外。

台兒莊

抗日戰爭中聞名全國的台兒莊,台兒莊段京杭大運河也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重要航段。早在明萬歷32年(1593年),糧船三分之二即由此北上入京,官府也在此設立了巡檢司以備盜賊。在明清兩際,京杭大運河台兒莊段一度繁榮,據地方志記載:“台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直到今天,京杭大運河台兒莊段仍是運河的一個重要航段,發揮著巨大的運輸作用。


大運河台兒莊段

沛縣

魯運河南段,今山東、安徽、江蘇三省交界處有一個沛縣,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起兵之地,亦是劉邦及其手下的重臣蕭何、盧綰、周勃、曹參、樊噲、夏侯嬰、王陵等人的故鄉。

徐州

江蘇徐州,古稱彭城,位於中運河的樞紐之地,自然形勢險要,大運河開通以後,這裡的戰略地位益顯重要,一向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爭之地」之說。古詩雲:「自古彭城列九州,虎爭龍鬥幾千秋」。元代至正八年(西元1348年),徐州因扼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要衝而升格為徐州路。乾隆幾下江南,對徐州心有獨鐘,下令在雲龍山建造行宮,每次南巡都居於此。不過他對徐州的民俗不太喜歡,一次在雲龍山游玩,遇到一個乞丐,竟敢對他不恭敬。乾隆很不高興,指著童山說:「徐州,地,可謂窮山惡水;人,十足刁民潑婦9徐州獅子山下,1984年發掘出了一個堪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的西漢兵馬俑坑。坑內4000多個兵馬俑穆然肅立,組成了一個步、騎兵種齊全,兼有指揮車陣的大型軍陣。它正是徐州古戰場的藝術寫照。

淮安

裡運河最北端的淮安,為大運河的入淮口。元代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此地。出今淮安西門,沿道裡運河的東岸大堤東行,至河下古鎮碼頭下大堤,一條曲折的大道延伸於住宅、菜地和池塘之間。大道盡頭的綠樹叢中是一座白色磚牆圍繞著的小院,這便是明代大文學家、神怪小說《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淮安,清朝漕運總督府所在地,邗溝到此接淮河,這裡有運河上僅存的明朝建的清江大閘。這裡還有三年前竣工的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橋,運河與淮河及蘇北灌溉總渠在這裡交彙一處,蔚為壯觀。這裡還是周恩來故居所在地,裡下舊區存古楚遺風。只是古末口已無跡可尋。

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淮安,地處古淮河之濱,握邗溝入淮處末口和泗水入淮處清口,在京杭大運河的發展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淮安因運河之便,城市發展達到鼎盛,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駐節於此,“三城內外,煙火數十萬家”,鹽商巨賈雲集於此,淮安城也“儼如省會”,成為與揚州、蘇州、杭州齊名的運河四大都市之一。作為“運河之都”的淮安,明清時期成為了大運河沿線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糧食儲備中心、淮北食鹽集散中心。現在的淮安段大運河仍然是國家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的主通道,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水運大動脈,有江蘇航運“半壁江山”之稱。


穿淮安城而過的古運河


淮安城內古運河

寶應

江蘇寶應始建於秦,古稱安宜,隸屬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市,是揚州市的“北大門”,與周恩來故鄉淮安毗鄰,京杭運河縱貫南北,穿邑而過。風光宜人,設施配套,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寶應土地肥沃,湖蕩密布,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縣、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特別是荷藕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出口量均為全國之冠,被國家授予“中國荷藕之鄉”稱號。

寶應屬黃淮衝擊平原,以京杭運河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西高東低;沿運河兩岸高亢,東西邊緣低窪;運東南北兩側略高,中間偏低。境內多數地區在海拔兩米左右,屬裡下河江蘇淺窪平原區。


寶應縱棹園

高郵

江蘇高郵,也是一座古城,自宋代起就是江北重鎮。大運河流經全縣,與高郵湖相接。大運河的左岸,有一座唐代建的西塔(即鎮國寺塔),是大運河上最高的古建築之一,1950年代拓寬大運河,鎮國寺塔一度被列為清拆建築,後被制止,讓河道東移五十米。高郵城內的文游台,是一座著名的明代建築,用以紀念蘇軾、秦觀等四位文人。文游台的建築十分壯觀,《秦郵帖》勒石猶存於此,上有蘇東坡、秦觀、黃庭堅、米芾、趙子昂、董其昌等的墨跡。


高郵保留有中國最完整的古驛站遺址


高郵文游台重光亭

揚州

江蘇揚州,古稱江都,唐詩曰:「天下三分明月夜,無奈二分是揚州。」足見揚州當時的繁華。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同時,也下令為他在江都修建行宮。行宮內有五大建築,即朝堂、寢殿、成像殿、水精殿和流珠堂。在行宮外,還有歸雁宮、回流宮、九裡宮、松林宮、又雷宮等十大宮殿,即「蜀崗十宮」,極盡奢華。十宮之外,還在南門外的長江岸邊修建了揚子宮,宮內有殿,殿內有宮,相傳是供隋煬帝觀賞宮女們戲水的地方。

作為大運河的中樞,揚州曾是商旅雲集、人文薈萃之地。這裡既有“腰纏十萬貫,跨鶴下揚州”的富豪,更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文人。孟浩然、王昌齡、李白、高適、杜甫、劉禹錫、李紳、白居易、杜牧等都曾到過揚州,總共寫下了數百首歌頌揚州美麗風光和繁華市井的詩歌。


大運河給瘦西湖更添美姿


揚州--運河畔的美麗城市

鎮江

江蘇鎮江,古稱京口,處於江南和江北的交界處,得南北天時地利之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鎮江城內有一座金山寺,遠近聞名,《白蛇傳》的傳說就源於此地。古時候的瓜洲現在也屬於鎮江,瓜洲在晉代就是出名的長江渡口,在唐代最為繁榮。這裡是古運河的入江口,地處長江北岸,正當大江南北的咽喉要衝,素有「江北重鎮」、「千年古鎮」之稱。歷代文人游歷天下,常常羈留於此,留下了無數詩作名篇,使瓜洲古渡的聲名更加遠播。


大運河鎮江段(瓜州古渡)

常州

江蘇常州,是一座以輕工紡織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也是歷史悠久的古城。常州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建於南宋的艤舟亭。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在這裡泛舟游玩,艤舟亭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建的。艤舟亭曲廊回旋,百花競開,洞門漏窗,如詩若畫,大運河繞亭東流而去,園林藝術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清代康熙皇帝曾在此處題下「坡仙遺範」四個大字,後來,乾隆下江南時,也在亭內題有「玉局風流」的匾額。


大運河常州段


大運河常州段

無錫

江蘇無錫,是太湖之濱的風景名城。著名的惠山、黿頭渚的自然風光,攬天下山水之精華。 不過,這裡更著名的還是東林書院。書院始建於宋徽宗時,為著名學者楊時講學的場所。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在這裡重建東林書院,從此聲名日隆,明代末年,更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東林書院的一副對聯最為有名:「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等人被時人稱為「東林八君子」,後為閹黨魏忠賢嫉恨,東林書院也被毀壞。閹黨鏟除後,東林書院又得以重建。


清名橋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


無錫黿頭渚


無錫東林書院石牌坊


無錫東林書院主廳--麗澤堂

蘇州

江蘇蘇州,古稱姑蘇,一向以園林美享譽天下,民諺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而現代人則稱蘇州是「東方威尼斯」,因為這裡水多、橋多。

吳門橋是蘇州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橫跨於大運河上。不遠處還有一座寶帶橋,橋長317米,有五十八個橋孔。寶帶橋始建於唐代,橋孔之多,全國第一。每年的8月18日夜晚,這裡會出現「串月」奇觀──五十八個橋孔裡各有一個月影,明月成串,輝映成趣。


運河畔的蘇州古盤門


蘇州寶帶橋

嘉興

浙江嘉興,是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幫」。嘉興出名人,僅在近現代,就有沈鈞儒、王國維、張元濟、豐子愷、徐志摩等數十人。

嘉興近郊的長虹橋,橫跨大運河,是縱橫分節、並列砌成的半圓形石拱橋,全橋長72.8米,橋頂寬5米。運河上的另一座塘棲橋,是唐代名將尉遲恭建造的,橋造成後,兩岸居民常常到橋堍下棲息,「塘棲」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大運河嘉興段


大運河嘉興段

烏鎮

浙江烏鎮位於桐鄉縣境內,緊傍京杭大運河西側,正當南北水陸要衝,俗稱「兩省(江蘇、浙江)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交界之地」。烏鎮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市鎮──水多、橋多、美女多,「頻來幽鳥當窗語,半落閑花度水香」。這裡有著名的風味土產「姑嫂餅」和「熏豆茶」,民間拍曲「三跳」至今流傳於市井。烏鎮最有名的是橋,據說一個小小鎮子竟有一百二十余座橋。現在保存完好的七座古橋中,仁濟橋和通濟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烏鎮古橋

杭州

浙江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早在五萬年前,這裡就有「建德人」居住,是「良渚文化」的發祥地。杭州在春秋時期處於越國西部邊境,後屬楚,隋代置杭州,南宋曾在此建都,當時稱為臨安。 杭州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作為終點的標志,是橫跨在運河上的拱宸橋。此橋建於明崇禎十四年(西元1641年),全長138米,是一座三孔的石拱橋,石砌橋墩逐層收分,橋面兩側作石質霸王靠,是十分典型的中國式石拱橋。


大運河杭州段(終點)


大運河杭州終點標志--拱宸橋

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

歷經滄桑的京杭大運河將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江蘇、山東等地已對大運河沿岸文物古跡和沿線文物埋藏區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與勘探,對其中一些已著手制定和實施保護方案,部分地段也正配合南水北調工程進行必要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紀念標

一、春秋戰國吳王夫差自邗溝開掘大運河第一鍬始,二千四百余年留下了歷代王朝無數印跡,也無時不刻展現勞動者奮鬥的偉大功績。紀念標以龍印與船槳為元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揭示運河歷史的精髓。

二、印紐以歷代皇印為藍本,經融合綜抽像化再創作,似龍似虎,僅取其像征意義,具滄桑感。

三、船槳斜穿越龍印,表達勞動者是穿越運河歷史的主角。印正面銘刻: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紀念標大字。背面刻:大運河宣言。側面可刻上大運河全圖。

四、船槳上銘刻:這次有歷史意義活動的參與者,領導、專家、政協委員、各界人士簽名(能刻二百人左右)。表達參與者立志做一名保護大運河的槳手纖夫的信念。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