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民俗

導讀蒙古族的喪葬習俗,經過元、明、清各個朝代,有了許多變化。特別是喇嘛教傳入後,在草原牧區出現了天葬。人死了以後,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然後把屍體放在勒勒車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車,而是用馬或駱駝馱),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奔走,任意顛簸。死屍掉在哪裡無人管,車走到哪裡去也無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車轍去找屍體。找到屍體 ...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經過元、明、清各個朝代,有了許多變化。特別是喇嘛教傳入後,在草原牧區出現了天葬。人死了以後,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然後把屍體放在勒勒車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車,而是用馬或駱駝馱),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奔走,任意顛簸。死屍掉在哪裡無人管,車走到哪裡去也無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車轍去找屍體。找到屍體後,如果屍體已經被野禽、野獸吃掉,就認為已經升上了天堂。要是禽獸沒吃,就要請喇嘛來念經,給他贖罪。

也有的天葬和這種葬法略有不同,就是裝屍體的車要有人駕馭,但也是讓車子任意顛簸,或是趕車向山上走,屍體在哪裡落地,哪裡就是吉祥的葬地,馬上用土塊、石塊把屍體圍起來。第三天與前述方法一樣。這種葬法的特點是“求天蔔地”,流行的範圍很廣。

喇嘛寺廟影響較大的地方,也有的實行火葬。喪禮過後,將死者與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於山河。傳統習俗以火葬為主,除寺廟葛根活佛以外,不修墳墓。從民國初年開始,火葬、土葬並行。

土葬分兩種:一種是將逝者屍體裝入白布葬袋運至墓地,按照頭北腳南的姿勢把屍體放入坑內掩埋,墓穴上面用石頭堆成墓包,墓包上立達日其格(一塊白布上寫有藏經或蒙經的靈魂幡)。另一種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殮後讓逝者頭部平視,雙手合十,盤腿而坐。然後在棺中填滿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後,燒香,點燈,上供,守靈3~5天。出靈時,棺材從窗戶抬出(意為死人和活人不能同走一個門),兒女親友要面地而臥,讓棺槨從身上慢慢移過。再由逝者的兒子舉著柳條杆白旗(上書瑪尼字)引路,將棺材運至墓地下葬。3天後,家人要前往墓地擺供品祭奠。用於拉棺槨的車,3天內不能進屯,須在野外向外側翻放3天,方可取回。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