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是不斷加劇的環境污染,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系統的破壞。蔣高明和高吉喜指出,這種狀況將阻礙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陸地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中國上述十大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1979至2004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6%, 2004年高達10.1%,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期間伴隨著人口急劇膨脹,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加劇,自然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大量寶貴的“國土”損失,並因此引發了各種環境問題。“經濟發展了,環境污染了”。由此可以看出,過去27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經濟”模式,是當年西方國家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先污染、後治理”模式重演。
唐朝杜甫欣慰“國破山河在”,而今我們感嘆“國在山河破”。環境惡化危害公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並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耕地被城鎮、工業建設等無情吞噬
遙感調查表明,自1988-2000年,中國耕地呈現嚴重的減少趨勢,由1991年的13074.12萬公頃,減少到2000年的12824.31萬公頃; 人均耕地由1.8畝減少到現在的1.5畝。減少的耕地中有56.6%轉化為建設用地,21%轉為林地,16%變為水域,4%成為草地。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東部地區城市數量由315個迅速增加至521個;每年平均有767.42平方公裡土地變成建城區,年平均增長率為5.76%。在占有耕地方面,北京首當其衝,其城市中心區以每年20平方公裡左右的速度擴張。除了城市建設用地外,工礦占地也很突出。據吉、蘇、閩、豫、鄂、湘六省統計,2000年因礦產開發占用土地比1986年增加了1.96倍,破壞土地面積增加了4.71倍。
在此期間也有部分耕地表現為增加,其中約24.2%來自林地開墾,66%為毀草開荒,1.9%為擠占水域。然而,增加的耕地是以犧牲自然生態系統為代價的。如近40年來,圍墾導致全國濱海灘塗面積喪失119萬公頃,城鄉工礦用地侵占了100萬公頃濱海濕地,50%多的濱海灘塗已不復存在。即便如此,中國耕地總體減少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緩解。
如果上述耕地的減少是土地使用功能的轉換,土壤物質還留在中國(有些用水泥和瀝青封存起來)的話,那麼風力和水力帶走的土壤物質將永遠離開了中國。1999年,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裡,其中西部地區為293.79萬平方公裡,占82.53%;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裡,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區。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其中約4億噸淤積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年均抬高0.08-0.1米。40年來,黃河下游河床高程已普遍抬高2米,河道河底平均高程高出背河地面3-5米,最大達10米。在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達24億噸。
除了土壤物質的損失,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如果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及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區沙塵暴帶走的量,每年土壤損失帶走的營養元素,按最保守的估計,也約為年化肥需求量的5倍以上。損失的營養靠從大氣和岩石中人工合成補充,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護土,才是中國政府生態環境治理的當務之急。

vailpost 攝
中國森林資源危機
據國家林業局數據,1986-1999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98%增加到16.55%,增幅為33%。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據本身的“水分”問題。其一,許多地區將郁閉度的計算標准從0.3降低到了0.2;其二,灌木被當成了森林計算在覆蓋率之中。也就是說,實際的森林覆蓋率可能並沒有增加,而只有數字增加了。在中國,百年以上的老林已鳳毛麟角,原始森林則蕩然無存。即便上述數據是確切的,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平均下來人均森林也是非常少的,面積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72立方米的12.5%。
還應當指出的是,盡管中央政府對林業的投入逐年增大,但在營林策略上,因過分強調人力而忽視了自然力,人工純林的不可更新和脆弱性使中國森林面臨潛在危機。如西部地區從50年代到90年代,森林病蟲害面積增長了6倍多;其中以90年代增長最快,比80年代增長了196%。中國廣闊的亞熱帶山地,只要合理封育,減少人為干擾,就能夠恢復成常綠闊葉林,然而遺憾的是,一些造紙企業砍伐天然林或其幼苗,種植入侵性很強的桉樹。針對這種嚴重破壞,主管部門的干預措施不得力,甚至有些地方的林業部門與利益集團勾結,破壞森林資源,謀取非法利益。
中國水危機
2001年中國用水總量為5567億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132億立方米。然而,這些增加的水多數不是地面上的可循環水,而是向地球“心髒”攫取的地下水,是子孫水。如淮河、遼河、黃河等重點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大於60%,其中海河達90%,黑河為110%以上,超過國際公認的30%-40%的水資源利用警戒線。
由於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加上國民對水資源保護意識淡薄,雖然動用了子孫水,依然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全國669座城市中有60%的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約60個城市和地區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漏鬥,其中,華北平原地下漏鬥約3-5萬平方公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鬥分布區。地下水超采不僅發生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區,也出現在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目前,全國共有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陝西等16省(區、市)的46個城市(地段)、縣城出現了地面沉降問題,總面積達4.87萬平方公裡。自1949年以來,蘇州市沉降區面積達180平方公裡(累積地面沉降量大於600毫米);無錫市達59.5平方公裡;常州市達43平方公裡。
再以水資源相對豐富的三江平原為例,對地下水的大肆攫取加上土地退化,濕地損失嚴重。在過去20年裡,三江平原北部地區濕地面積減少了10.5萬公頃;松嫩平原減少18.2萬公頃;遼河三角洲減少2.3萬公頃。
中國水危機不僅表現在地下,還表現在高原的“固體水庫”――雪線以上雪域的衰退,這裡是干旱區重要的水源。西藏林芝地區川藏公路以北的冰川,由於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面積後退萎縮(1986-1998之間萎縮100米)。雪線萎縮直接影響了中國政府正在組織施工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質量。
中國的生態系統正在全面退化
全球共有十大類陸地生態系統,中國占其中九類,分別是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紅樹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中國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薩王那類型(稀樹疏林生態系統),但是中國的四大沙地(渾善達克、科爾沁、毛烏素、呼倫貝爾)在健康狀態下其結構與功能恰恰是“薩王那”類型的。這樣,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陸地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中國上述十大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中。除了眾所周知的森林銳減、荒漠化擴大外,那些過去較少受到破壞或輕度破壞的高寒草甸、溫帶草原和紅樹林也出現了嚴重退化。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而獨特的生態系統類型。由於長期對草地的超載過牧和不合理利用,高寒草甸退化非常嚴重,總體生產力極度下降,突出表現在:1)草地生產力大幅下降,平均每畝干草產量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下降到100公斤以下;2)鼠害嚴重,每公頃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至10只增加至30只以上。
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在減少或喪失的草地面積中,有55%的草地被開墾為耕地,30%淪為不可利用土地。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區草場超載,其中新疆、寧夏、內蒙超載率分別達121%、72%及66%。
再以紅樹林為例,紅樹林是世界上公認的具有高生產力、高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中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岸以南,歷史上最大面積曾達25萬公頃,50年代約剩5萬公頃,而現在僅剩1.5萬公頃。建國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受到掠奪性采掘、砍伐和違背科學的低效能利用,目前沿海紅樹林資源受到空前的破壞。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占189種,約為總數的25%。中國瀕危或接近瀕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是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如黑龍江嫩江縣天然林分布區, 野生物種瀕臨滅絕單位面積斑塊數由1988年的240上升為2000年的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復中國退化生態系統”等觀點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高吉喜,中國環境科學院首席專家,生態所所長,長期從事中國生態功能區環境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環評、環境污染監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