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約從漢代起,錢塘觀潮就成為當地一大勝事。枚乘《七發》中的“廣陵觀濤”,說的就是錢塘潮。杭州在宋代空前繁勝,南渡以後又是王畿所在,故而明代田汝成也以為“觀潮之戲,惟宋時獨盛”。宋元話本《樂小舍拼生覓偶》即以觀潮為背景而展開故事情節,其中說到:
至大宋高宗南渡,建都錢塘,改名臨安府,稱為行在,方始人煙輳集,風俗淳美。似此每遇年年八月十八,乃潮生日,傾城士庶,皆往江塘之上,玩潮快樂。亦有本土善識水性之人,手執十幅旗旛,出沒水中,謂之弄潮,果是好看。
限於情節,《水滸》沒能直接勾劃這道風景線,卻在魯智深圓寂六和塔時,間接而巧妙地點到 ...
戰國群雄紛爭,一統天下勢在必然。最終統一天下的,不是強大的楚國,也不是殷實的齊國,而是起初很不起眼的秦國。歷史學者眾說紛紜,但是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口。
戰國初期中國的秦國類似於後面歐洲的俄國,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比較落後,被人看不起。
俄國是東歐一個人口稀少、閉塞的小國,在歐洲歷史上沒有太多發言權,公元1500年人口只有600萬。彼得大帝的革新使俄國走向強國之路,1815年人口達到4500萬(其時法國、德國、英國人口分別約為3000萬、2200萬、1900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1814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 ...
[摘要]宋代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成熟、豐滿時期,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宋真宗時期,既重視民間傳統節日,又新創5個官方節日,增加了宋代節日數量,豐富了宋代官吏們的節日生活。在國家因事設節、完善中國古代節日“官民”系統結構方面具有開創之功,對後世乃至我國現代節日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宋真宗;傳統節日;新創節日;影響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07)02—0046—05 學界對宋真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其時的封禪、崇道等活動;用人、軍事等策略及其給當時政治、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等方面的討論。而對宋真宗時在封禪過程中所創設的節日,則或者簡略敘述, ...
說明:
1、本表以列歷代國都為主,兼及分裂割據時代主要國家的都城。
2、國都列出本名、今地和建都時間
3、國都多名者,用本名;注出重要他名。
4、多次遷都者,按時間順序列出主要都城,時間短暫或不重要者不列。
5、重要陪都一並列出,標記。
朝代 國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時間
[夏] 安邑 山西夏縣西北
陽翟 河南禹縣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湯
南亳 河南商丘東南 湯
西亳 河南偃師西 湯
殷 河南安陽小屯 盤庚
朝歌 河南淇縣 紂王
[西周] 豐鎬 陝西長安西 文王
豐鎬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陽 成王
[東周] 雒邑 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諸侯]
魯 曲埠 山東曲埠 西周初
齊 臨淄 山東臨 ...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以下摘錄了一套家譜的七大主要內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 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 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 ...
我國最早的小說出現於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
我國小說集是魏晉人所作的志怪小說集《列異傳》。
我國最早的小說總集是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年間的《太平廣記》。共有500卷,分92大類,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說資料。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我國最早的著名長篇歷史小說是元末明初羅貫中作的《三國演義》。
我國最長的歷史小說是蔡東藩在1916—1926年間編寫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共1040回,600萬字。
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有日記》。
我國第一部小說史是魯迅寫的《中 ...
說到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華麗的宮殿,氣勢恢弘的建築群。實際上,宮的初義是木柱支撐的房屋,最初並無華麗可言。從建築的發展歷史看,“宮”經歷了一個演進過程。
在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古代的建築獨具特色。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采用的是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一個高起的台基,在台基上立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梁枋,再在梁枋上蓋屋頂。屋頂的重量,由梁枋傳到柱子和地面。柱子之間的牆壁只起隔斷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根據考古發現,中國這種木結構體系的形成,至少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木結構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在考 ...
我國實行了1300年的科舉考試約產生了886名狀元,其中姓名得以流傳至今的僅675名,不僅只留下姓名,而且多少有點生平事跡可考的則只有509名。要研究他們跟黃鶴樓的聯系,還得去掉因疆域限制而不可能與黃鶴樓發生瓜葛的遼、金、西夏、南漢、偽齊、後蜀及大西(張獻忠燒毀了黃鶴樓)、太平天國(黃鶴樓鹹豐六年又毀於戰火)、入宋前已去世南唐的狀元共76名。
通過各種方式反復搜求,在歷代有資料的433名狀元中,筆者目前僅發現6位與黃鶴樓有過直接或間接聯系的記載。他們是唐代的王維、五代的盧郢、宋代的馮京和王十朋、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畢沅。
王維
最早與黃鶴樓發生聯系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