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古代各朝代名稱的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 ...

古代中國北方民族馬術

歷史學家指出:一部中國北方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北方民族騎馬的歷史。細細推想,這話不無道理。馬及馬術,的確是北方民族立國的根本: 像吐谷渾青海的龍種馬,渤海的名馬,日常馳數百裡,千裡飆舉電至的匈奴馬,上下崖壁如飛的女真馬,來如激矢,去如絕弦,倏來忽往,雲屯霧散的突厥馬……逐水草而遷徙,征強盛而發展,馬與馬術可稱得上是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特色。 蘇頌在《使遼詩注》中曾這樣展示過契丹馬與馬術的情形:馬群,“動以千數,每群牧者才三二人而已。縱其逐水草,不復羈絆,有役則旋驅策而用,終日馳驟而力不困乏。彼諺雲‘一分喂,十分騎” ...

中國古代四季的雅稱

春天的雅稱 陽春我國南方人民給春天以“陽春”和“陽春三月”的美稱。如李白詩雲:“陽春召我以煙景”,正是對春天絕妙的寫照。 三春昔日農歷以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孟郊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 九春古時的“三春”3個月共90天,10天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阮籍的筆下就有“悅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的名句。 青春春天萬物復蘇,草木繁茂,生機盎然,一片青綠,因之呼春天為“青春”。杜甫的絕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指此。 芳春春天百草萌發,萬紫千紅,欣欣向榮,故有“芳春”之名。如陸機詩曰:“烈 ...

中國古代城牆防御系統——馬面

登臨西安明城牆,你會發現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或稱為敵台、墩台、牆台)。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馬面這個名稱,首先見於《墨子》 ...

雲南歷史上的寶石貿易

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珍愛寶石,視為財富的像征。《漢書·食貨志下》說:“秦兼天下,幣為二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因寶石產地較為集中,以亞洲為例,主要集中在斯裡蘭卡以及伊洛瓦底江上游區域,各地方的人們要獲得這一珍物,不惜遠涉千山萬水,前往采購。因此,寶石成為古代貿易的重要商品,很早就加入到了對外貿易的行列,而雲南則是這一貿易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永昌郡地出光珠、琥珀、翡翠、水精、琉璃。”《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也載:“哀牢出水精、光珠、琥珀、琉璃、翡翠。”永昌郡地跨伊洛瓦底江上游廣大寶石 ...

中國歷史上的七首國歌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羅斯作禮節性訪問,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為國歌臨時使用。因為李鴻章最早使用此曲,後改稱《李中堂樂》。這就是舊中國最早的一首國歌,歌詞為: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1911年,清政府效仿西方諸國宣稱立憲,以法律條文頒布了國歌,歌名叫《鞏金甌》,歌詞是: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鐵鳧藻。喜同胞,清時興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1月1日,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中華臨時革命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 ...

顛覆歷史:馬克·波羅很可能沒來過中國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個人可謂大名鼎鼎,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的馬可·波羅。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認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知不覺中又陷入了一個誤區 馬可·波羅,又譯馬可·孛羅,是意大利威尼斯人。此人生於公元1254年,卒於公元1324年,倘若不是因為那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他可能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威尼斯商人"而已,俗話說,人以書顯,由於那部"游記"繪聲繪影地向人們介紹了許多"中國故事",所以有許多人遂由此而及彼,認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馬可·波羅不是《馬可·波羅游記》的寫作者 在中國人 ...

屍橫遍野:中國歷史上14次人口滅殺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在血雨腥風中飄搖,每一個心靈在皮鞭和飢餓的恐懼中顫抖--於是,每一個救世主先後揭干而起了。中國的專制主義誕生於中國的災亂之中。 僅以戰爭為例,在商朝的《蔔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 而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豈止春秋!2500年來,哪一場自相殘殺,談得上正義?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人口死亡過半? 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8萬2千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