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奇蝦的電腦復原圖,它們鋒利的牙齒能輕易咬碎堅硬的貝殼
證據:此次在摩洛哥發現的奇蝦化石所在的地層年代大約是4.88億~4.72億年前,這顯示奇蝦的滅絕時間要比我們原先認為的大約晚3000萬年
5月30日消息,古生物學家們最近發現,一種生活在大約5億年前的可怕大蝦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體型更大,並且生存的年代也更為悠久。
這種樣子奇特的大蝦名為“奇蝦”,它們可以長到6英尺(約1.8米)長。這可不是今天的海蝦那樣的動物,這種龐然大物可以輕易用它的一對大鐮刀撕碎扇貝堅硬的外殼。
在此之前古生物學家們已經普遍認可這樣一個觀點,即奇蝦是寒武紀時期(5.7億~5.1億年前)地球上 ...
中新社邯鄲5月15日電 (馬繼前 李淑英)河北涉縣官方15日透露,經中科院史前考古學者對該縣一處藏有大量動物骨骸的溶洞考察挖掘,初步斷定為史前文化遺址,時間長度不會短於1萬年。據該縣縣委宣傳部介紹,遺址位於涉縣三裡交村大寨垴半山腰。中科院史前考古學教授黃萬波在溶洞內發現眾多動物骨骸,有食肉目中的虎、鬣狗、獾,偶蹄目中的納呼爾綿羊和麂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綿羊。目前鬣狗僅在非洲生存,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滅絕。黃萬波認為,從地層分析,該溶洞有兩個文化層,上文化層時代屬全新世,即新石器時代;下文化層時代為晚更新世,即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於堆積物的年代, ...
這個5釐米長的化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蟻種據說這個化石跟在德國和懷特島發現的始新世時期的化石非常相似普通紅螞蟻和切葉蟻的體長通常不會超過1.6釐米科技訊 5月9日消息,最近科學家在美國懷俄明州的一個遠古湖泊裡發現一只長達5釐米的巨型螞蟻化石。這種名叫Titanomyrma lubei的螞蟻生活在大約5000萬年前,體型跟蜂鳥差不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蟻種。這種體長2英寸(5.08釐米)的螞蟻幾乎一直生活在炙熱環境下,與在英國懷特島和德國發現的同一時期的化石非常類似。5000萬年前地球史上的始新世時期的氣溫比現在更高,這是因為有大量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裡。這個時期出現第一批現代哺 ...
趙廷隱墓全景趙廷隱墓內部結構示意圖 制圖楊仕成 姜宣憑武士俑頭像墓志銘王建墓和趙廷隱墓位置示意圖出土的伎樂俑趙廷隱家庭成員示意圖僕人服侍主人微縮版陶俑墓主趙廷隱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該墓系至今出土的五代時期第三大古墓●墓室有270平方米,歷千年,內壁仍見鳳鳥、卷雲等彩繪壁畫●10多件色彩鮮艷的伎樂俑組合,組成了一支完整的樂隊●近3000字的墓志銘,記載了趙廷隱的出生地、經歷及生卒年份及家眷情況●棺台擺放為南北朝向,可能是為了與3位夫人同葬,方便擺放昨日,歷經5個多月的考古發掘,一座坐落於成都龍泉驛區十陵鎮青龍村一組大型豎穴磚室墓,在沉睡千年後 ...
一名考古隊員在進行大河口西周墓葬群的發掘工作。目前發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僅剩下數十座小型墓葬尚未發掘、保護。新華社發鳥 盉漆木俑4月25日,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隨著發掘工作接近尾聲,墓地揭露面積15000余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不僅首次發現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國寶,而且首次發現西周時期三足銅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銅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三千年前的這些寶器將為我們揭開古代封國之謎。“霸”國出現填補空白如此豐厚的葬品到底出自怎樣身份人物的墓群?大河口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以東約6公裡處 ...
最新發現與創新本報訊 (記者游雪晴)近日,專業期刊《遠古世界》(Palaeoworld)發表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新疆准噶爾盆地邊緣發現大批鳥與恐龍足跡化石,並依此復原了距今約1.2億年前魔鬼城地區多樣的古生物群與濕潤的古氣候環境。這項成果是由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哈裡斯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邢立達博士以及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地層古生物研究室研究人員賈程凱等經過近兩年研究得出。2009年7月,中美兩國古生物研究人員在准噶爾盆地魔鬼城附近考察時發現了大量鳥類足跡和數十個恐龍足跡化石。據介紹,此地的鳥類足跡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種最豐 ...
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路透社報道,幾名潛水者去年七月在芬蘭西南部自治省奧蘭島打撈起可能在200年前生產的168瓶香檳和5瓶啤酒。其中的兩瓶香檳將於今年6月3日在芬蘭拍賣。據報道,這艘沉船位於奧蘭群島的弗格勒島附近約50米深的海底,很可能是19世紀初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派遣駛往聖彼得堡向俄國皇室贈送禮品的船只。專家稱這批香檳可能是在1811-1831年間生產的,但是實際日期可能比這更早,因為那時香檳酒通常都窖藏10-12年以後才裝船啟運。最初,有關人士根據酒瓶塞上的錨形標志推斷其為法國著名的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但凱歌公司專家品嘗鑒別後認為這批香檳應該是由現在已停業的Juglar酒 ...
用封閉式硬探方法挖出來的宋代瓷器。4年過去了,沉箱已經生鐵鏽了,發掘工作還是進展緩慢。昨天,備受關注的“南海I號”南宋古沉船第二次試掘正式對外公布了最新發現。自2007年12月這條南宋古船打撈上岸進入“水晶宮”以後,已經過去了近4年時間,在相對封閉的室內保存,800年古船船體是否依然安然無恙?整船文物是否保護妥當?這些問題雪片般飛向考古隊員。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海I號”試掘領隊劉志遠介紹,此次“南海I號”試掘是繼2009年首次試掘後的第二次試掘,考古專家通過在古沉船甲板面上6個探方,基本確定了“南海I號”的船頭和船尾位置,“南海I號”被確定是一個尖頭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