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我國發現1.2億年前最古老懷孕蜥蜴化石

裂開的石灰岩,暴露出小矢部龍化石。科學家對這塊化石進行了分析。蜥蜴胚胎的形狀在母親的骨骼中間依稀可見。沙漠中的現代壁虎。小矢部龍生活在潮濕溫暖的沼澤環境,可能以更小的蜥蜴和昆蟲為食。鬣蜥胚胎,所處發育階段與化石中發現的小矢部龍胚胎類似。科學家在中國東北部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懷孕蜥蜴化石,距今至少1.2億年。這塊懷孕蜥蜴化石的發現證明,白堊紀早期的一些蜥蜴和蛇類也通過分娩的方式繁殖下一代,而不是產卵,遠遠早於此前的預計。這位長腿蜥蜴媽媽在分娩前幾天就死亡,而後被埋入泥漿中變成化石。它可能生活在溪流沿岸,體內蜥蜴胎兒超過15個。這一發現由英 ...

巴西發現新物種化石 頭顱像狗或以恐龍為食

恐龍殺手畫像曾經以為恐龍是世界上巨無霸的人看來現在要改變想法了,真正的恐龍殺手已經被考古學家們發現。巴西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巴西一處小鎮米納斯(Minas)發現了一種新活躍在7000萬年前的新物種頭骨化石,並且將它命名為Pissarrachampsa sera。它屬於波羅鱷新物種的化石。該物種有著像狗一樣的頭顱,巨大的犬齒,和適合在陸地行走的四肢。據信活躍於於恐龍年代的末期,獵食對像包括恐龍等大型動物,因此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恐龍殺手。波羅鱷屬於鱷形動物裡的中真鱷家族(Mesoeucrocodylia)。中真鱷家族是鱷形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物地理學研究有很大價值。鱷 ...

美科學家發現恐龍大規模滅絕前的末世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之謎,許多科學家認為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是“凶手”。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生物學快報》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恐龍大規模滅絕前的末世恐龍化石,這為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觀點提供了新證據。耶魯大學科學家去年在美國蒙大拿州一地質層的白堊紀-第三紀界線(K-T界線)以下12.7釐米處挖掘出一個角龍類恐龍角化石。科學家說,該化石長約45釐米,具體年代約為小行星撞擊前的數千年至數萬年。參與研究的泰勒·利松說:“在與白堊紀-第三紀界線如此接近的地方發現化石標本表明,至少某些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生存良好,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並未都 ...

吉林飲馬河流域發現新石器時期石器加工場

[導讀]吉林省磐石市驛馬鎮一處地表層發現大量石器,石器多為半成品,數量之多極為罕見。文物專家稱,該遺址為新石器時期的大型石器加工常吉林省磐石市驛馬鎮一處地表層發現大量石器,石器多為半成品,數量之多極為罕見。文物專家稱,該遺址為新石器時期的大型石器加工常吉林省磐石市驛馬鎮兩道溝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漫崗,東高西低,最高點海拔475米。此處的地表層近來陸續發現大量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斧、石球、石鎬等器物。此外,在遺址內還發現了一些石堆,石堆內有大量石器斷塊、碎片。吉林省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秋紅稱,該遺址石制品岩性單一,通常只有 ...

中國古廟中唯一非佛道內容元代壁畫保存完好

[導讀]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的霍山南麓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寺西隅“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上近二百平方米非佛道內容的元代壁畫保存完好。位於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的霍山南麓,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在廣勝寺下寺西隅“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上近二百平方米非佛道內容的元代壁畫保存完好,令今天來到這裡的人們仍嘆為觀止。78歲的文物古建保護專家柴澤俊告訴記者,水神廟壁畫保存得比較完好,主要取決於三個原因。首先,明應王殿裡沒有窗戶,而且當地文物部門為了保護壁畫,門也很少開,受光線影響就比較校“北方環境比較干燥, ...

英國海灘發現10米長神秘腐爛屍體 似史前生物

[導讀]一對英國夫婦在海灘散步時發現一具腐爛的神秘海洋生物屍體,具體地點位於英國亞伯丁郡唐恩橋海灘,看上去頗似史前生物。一對英國夫婦在海灘散步時發現一具腐爛的神秘海洋生物屍體這個神秘生物屍體蜷縮在沙灘上,體長大約10米,雖然屍體已腐爛,但仍可看到它有頭部,尾部和牙齒。倫敦動物園海洋生物專家羅伯-德維爾(Rob Deville)稱,這具神秘屍體可能屬於一條逆戟鯨,或者一條體形較小的巨頭鯨。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對英國夫婦在海灘散步時發現一具腐爛的神秘海洋生物屍體,具體地點位於英國亞伯丁郡唐恩橋海灘。瑪格利特和丈夫弗利彭西就生活在海灘附近,他們是在帶著寵 ...

四千年前“人”在佛山 創造古椰貝丘遺址

[導讀]2007年初,中國2006年十大考古結果公布,高明古椰貝丘遺址上榜,成為佛山首個榮登這一殊榮的考古遺跡。而該遺跡給我們展現的,正是佛山遠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豐富生活狀態。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場景復原陶俑四千年前“人”在佛山時間大約是4000年前,我們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個古海灣,而在這個海灣的西側岸上,人類文明之火早已燃起。這裡,生活聚居著一個人類群體,他們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養動物,甚至還開始人工培植水稻。他們所創造的一切,後世稱為“古椰貝丘遺址”。2007年初,中國2006年十大考古結果公布,高明古椰貝丘遺址上榜,成為 ...

北江古棧道現“斷橋” 疑為古代荔枝進貢通道

[導讀]清遠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員在人跡罕至的峽口岸邊發現古“斷橋”,再次驗證了北江作為嶺南佳果和特產北上進貢通道的重要價值。“斷橋”藏身人跡罕至處繼北江清遠飛霞段古棧道發現纖夫石後,近日清遠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員又在人跡罕至的峽口岸邊發現古“斷橋”,再次驗證了北江作為嶺南佳果和特產北上進貢通道的重要價值。拱形橋身部分已坍塌據清遠地方史料顯示,北江作為珠江主要支流之一,自古為湘、贛大宗物資進入廣東的交通運輸要道。北江清遠沿途的古棧道遺址最近陸續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令人驚喜。這次發現的古斷橋隱身於北江北岸通往飛霞的一處山澗下,全部由石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