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干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裡,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裡範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陽-宿遷 ...
地震災害是地震作用於人類社會形成的災難事件。地震成災的程度既取決於地震本身的大小,還與震區場地、各類工程結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等條件有很大關系。發生在無人區的大地震,一般不會造成災害;而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的一次中等地震卻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災害。一般可將地震災害分為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和誘發災害。
原生災害
由於地震的作用而直接產生的地表破壞、各類工程結構類的破壞,及由此而引發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稱為原生災害。
次生災害
由於工程結構物的破壞而隨之造成的諸如地震火災、水災、毒氣泄漏與擴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嘯、滑坡、泥 ...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教授巴爾巴拉.羅曼諾維奇對過去80年發生的地震進行研究後發現,地震能量在全球轉移周期為20-30年,即一次大地震能在20-30年後引發地球上別的地方發生一系列地震。這位科學家說,看來60年代初太平洋地區的大地震(包括1960年5月智利南部8.9級本世紀最大地震),引發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環太平洋其它斷層沿線的大地震。1989年5月新西蘭沿海麥誇裡島發生的8.2級地震,就與60年代初的地震活動有聯系。
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地震能量沿著斷層線運送,把一次地震與另一次地震連結起來,但是羅曼諾維奇的研究表明,地震之間的距離和時間遠比人們原先 ...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像不同瓦數的電燈泡,瓦數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像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電燈來說,距離電燈越近,光度越大,離電燈越遠,光度越校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准是國際通用震級標准,叫“裡氏震級”。
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准不盡相同。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
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已經將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地震的級別調整為7.9級。
記者從美國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網站了解到,美國地質勘探局監測顯示,5月12日中國當地時間下午2點28分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為7.9級,震源距地表19公裡。
此前有報道說,美國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的汶川地震為7.8級,震源距地表10公裡。
據新華網12日援引國家地震台網消息稱,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的地震震級為7.8級。 ...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 ...
研究人員已建議建立全球監測網,包括1500個監測站點
在經歷一百多年的努力後,地球物理學家仍然無法准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一些人悲觀地認為,這將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近日,英國和中國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地震監測方法,能夠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量級甚至地點。他們有證據表明,應用這種新方法可能能夠在小地震發生前一小時、大地震發生前數月預測到它們的存在。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份的《地質學》(Geology)上。研究領導者、英國愛丁堡大學的Stuart Crampin表示,“在過去,地震預報研究要麼是調查震源,要麼是分析地震的統計學模式。在120年的嘗試後,這兩種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