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溫室:糧食危機救星?

環境保護

導讀 受英國工程師查理·佩頓的創意啟發,德國前銀行家菲利普·紹姆韋貝爾帶領一個年輕團隊,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沙漠中打造出一座高科技溫室,利用當地豐富的免費資源———陽光和海水,種植各種無污染蔬果作物。如今,“沙漠溫室”的農作物產品已實現量產並上市銷售,被視為生態農業的成功典範、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福音。 沙漠奇跡 澳大利亞南部的奧古斯塔港郊外 ...

受英國工程師查理·佩頓的創意啟發,德國前銀行家菲利普·紹姆韋貝爾帶領一個年輕團隊,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沙漠中打造出一座高科技溫室,利用當地豐富的免費資源———陽光和海水,種植各種無污染蔬果作物。如今,“沙漠溫室”的農作物產品已實現量產並上市銷售,被視為生態農業的成功典範、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福音。

沙漠奇跡

澳大利亞南部的奧古斯塔港郊外有一片沙化荒地,煤電廠、煉鉛廠點綴其間,偶爾能見到毒蟒蛇、赤背蜘蛛、袋鼠和鴯鹋,鹹海水不時漫上岸邊。這裡惟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陽光。

德國人菲利普·紹姆韋貝爾帶領一群來自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年輕人來到這片荒蕪之地,買下一大塊土地,建起一座沙漠溫室,名為“陽光點滴農潮。由此,這片土地開始煥發生機。

“陽光點滴農潮的計算機化種植系統看起來簡單,設計其實相當復雜。

這套系統的核心技術是太陽能發電和海水淡化。一個長75米的大拋物柱面鏡全天候跟著太陽方向轉動,將吸收的太陽熱量集中到一根輸油管上,油受熱後,可為附近的儲水箱加溫。水是從地下深處抽取的海水,溫室離海岸僅100米左右,抽取海水不但方便而且免費。

海水最高可加熱到攝氏160度,產生的蒸汽帶動渦輪轉動,提供電力。一部分熱海水用於為溫室供暖,剩余部分則用於淡化和淨化處理。經過處理的淡水每日供應量達1萬升,足以應付灌溉需求,純淨程度也適合添加各種營養素。

溫室內,一面牆壁安裝蜂窩狀的風扇系統,用於通風和噴灑水分,使溫室內保持涼爽濕潤。種植過程可通過遠程控制,當栽培負責人、27歲的加拿大人戴夫·普拉特有事進城或返回加拿大時,他只需通過一個智能手機軟件,就能掌握溫室內所有植物的生長狀況。

創造這一切的是現年33歲的紹姆韋貝爾,“陽光點滴”公司的創始人兼C E O。他是德國人,家境富裕,在英國戈登斯敦受教育,擁有哈佛大學M BA學位,職業生涯始於對衝基金管理,曾就職於高盛銀行,後來加入總部位於慕尼黑、從事農業投資的家族企業。

做起農業生意後,他意識到,現代農業無論號稱有多“環保”,核心也只是“把柴油變成糧食再澆上水”。他開始尋求改變途徑。“鹽堿地農業”引起了他的興趣,因為地球的淡水資源如此稀缺,農業就用掉其中60%至80%,而“海水卻(多得)幾乎把我們淹沒”。

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發現了英國工程師查理·佩頓和他的實驗。

“海水溫室”

利用陽光和海水這類純天然資源來栽培農作物,是佩頓的發明。現年62歲的佩頓曾是倫敦戲院燈光師,21年前創立“海水溫室”公司。

上世紀80年代,佩頓赴摩洛哥蜜月旅行,在一個雨天乘公共汽車出游。他看到上車的人們衣服被淋濕,雨水在溫暖的車廂內變成蒸汽,於是想到在摩洛哥這種干旱炎熱的國家可以利用熱能來造水,進而又想到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

“但海水通常對植物有害,即使經過蒸餾,能提供的水量仍不足以滿足灌溉植物的需要。關鍵不僅在於如何造水,而在於如何創造一個環境,讓植物不需要那麼多水卻能長得更好。而答案就是使用海水來加濕和降溫,”佩頓認為。

1995年,佩頓與一些科學家合作,在特內裡費島按其理念創建一座實驗溫室,結果運行良好,引起外界興趣。歐盟同意為項目提供部分資助。1999年,佩頓的項目獲得“理性設計獎”,4萬英鎊的獎金讓其團隊得以在中東的阿布扎比和阿曼分貝建設溫室。

“海水溫室”的主要運作模式是:在干旱地區抽取海水,海水一方面用來為空氣加濕和降溫,另一方面利用太陽能加熱設備在蒸發過程中揮發掉鹽分,產生適於澆灌植物的淡水。最後,剩余的潮濕氣體被釋放出溫室,改善溫室外植物的生長環境。海水蒸餾過留下的鹽和其他成分可以加工再利用,或直接倒回海中。

用佩頓的話說,“理論上,我們簡單的技術能把撒哈拉沙漠變回森林,正如它6000年前的模樣。問題在於各個國家是否願意將它列為政治議題。”

佩頓現在家鄉倫敦東部一棟三層建築的屋頂修建實驗溫室。他在環保人士圈中名聲赫赫,今年11月,他獲得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授予的“皇家工業設計師”頭銜;早些時候,“海水溫室”在英國最大的減緩氣候變化獎“氣候周”的最佳產品類別中奪得頭獎。

佩頓的實驗帶給紹姆韋貝爾靈感。他說:“盡管他的方法顯然是閉門造車想出來的,而且他的實驗項目沒有一個真正投入運行———事實上全都半途而廢———他的創意還是有著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

前途無量

對佩頓的實驗理論和環節加以改良後,紹姆韋貝爾的“陽光點滴”獲得成功,在全世界得到廣泛認同。

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海水淡化研究所負責人尼爾·帕爾默贊賞“陽光點滴”說:“這些人居然堅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切,這本身就已足夠勇敢,富有冒險精神。用他們的方式種植糧食,無需擔心任何風險,不僅洪澇、霜降、冰雹之類問題影響不了生產,連缺水問題都不在話下。而且,從經濟角度看,這具有可行性,還可以無限升級,因為這裡(澳大利亞)不會出現陽光或海水匱乏的問題。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

“陽光點滴”團隊信心十足,認為其事業“前途不可限量”。

“首先,我們都很年輕,雄心勃勃,我們挑選新人時也是按這個標准。我們已經向那些因循守舊的園藝師、經濟學家和超市采購員們證明,我們的做法行得通且有商業可行性,現在還有可能在這些封閉、可控的溫室環境中培養出蛋白質食物。這意味著能夠喂飽全世界,一點都不誇張,”“陽關點滴”項目經理、來自荷蘭的水利工程師賴尼爾·沃爾特貝克說。

如今,“陽光點滴”已跨越實驗階段,成功培育的西紅柿、辣椒和黃瓜等蔬菜產量以噸計,並已進入奧古斯塔港蔬果雜貨店,作為高端環保產品售賣。按照澳大利亞的規定,由於並非生長於天然土壤,“陽光點滴”的農產品不能歸類於“有機食品”,但它在栽培過程中不使用殺蟲劑和化肥,且賣相甚佳,對消費者頗有吸引力。公司正打算進一步拓寬領域,用同種技術生產魚肉、雞肉等蛋白質食物。

“陽光點滴”在南澳大利亞的項目18個月以來運行良好,聲名鵲起,投資機構和連鎖超市紛紛派人前往奧古斯塔港考察,以至於當地為數不多的旅館和餐館人滿為患。

“陽關點滴”准備在澳另建一座耗資800萬英鎊、占地8萬平方米的大型溫室,計劃年產280萬公斤西紅柿和120萬公斤辣椒。同時,公司還在卡塔爾開展新項目,打算進一步推廣這種技術。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