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裡三圍:訪佛教聖地 探古韻之謎

遊記

導讀 古印度詩人迦梨陀裟在《雲使》中寫道: “天鵝之群會聽到你那悅耳的雷鳴 這陣陣雷鳴使大地肥沃,菌叢生 你從這有濕蘆葦的地方升起到天空向北而去 它們趕往瑪那莎天池 一路以蓮芽為食 會在天空陪伴你,直到凱拉斯山頂” 詩中的瑪那莎天池指西藏阿裡聖湖瑪旁雍措 詩中的瑪那莎天池和凱拉斯山分別指西藏阿裡聖湖瑪旁雍措和神山岡仁波齊。有理由相信,在 ...

古印度詩人迦梨陀裟在《雲使》中寫道:

“天鵝之群會聽到你那悅耳的雷鳴

這陣陣雷鳴使大地肥沃,菌叢生

你從這有濕蘆葦的地方升起到天空向北而去

它們趕往瑪那莎天池

一路以蓮芽為食

會在天空陪伴你,直到凱拉斯山頂”

詩中的瑪那莎天池指西藏阿裡聖湖瑪旁雍措

詩中的瑪那莎天池和凱拉斯山分別指西藏阿裡聖湖瑪旁雍措和神山岡仁波齊。有理由相信,在上一個文明時期,阿裡一帶曾經是亞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直至今天,神山岡仁波齊仍然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心目中的世界中心。這片大地位於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系之間,平均海拔在五千米以上,天高地遠,人跡罕至。自古像雄王國以來,這裡就上演了一幕幕傳奇。

藏研中心才讓太先生考證的像雄文明,以裡像雄、中像雄、外像雄3部分組成,“西起大小勃律(吉爾吉特),即今克什米爾。從勃律向東南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爾的一小部分領土,北鄰蔥嶺、和田,包括羌塘”,東面“與吐蕃和蘇毗接壤”。古老的像雄文化很可能綜合了本教、印度教大自在天派、耆那教、波斯教及佛教多方面的影響,實為中亞古文明的發源中心。

像雄文化對早期吐蕃王朝影響深遠

像雄文化對早期吐蕃王朝影響深遠。據才讓太先生考證,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就是被信奉本教的“十二位賢人”從拉日強托山抬下,到達雅隆河谷(今西藏山南),建立了吐蕃王朝。西藏史書並記載“聶赤贊普之子木赤贊普曾邀請像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隆傳教”一事,證明了早期吐蕃與像雄的密切關系。但隨著佛教傳入西藏,吐蕃王室從本教信仰轉向佛教信仰。其後吐蕃愈加興盛,幾代贊普勵精圖治,大約於松贊干布前後將像雄並入吐蕃的版圖。

3支王族後來形成古格、普蘭和拉達克3個小國,雖然延用了“阿裡三圍”的名字,但早期“阿裡三圍”的範疇遠比今天古格、普蘭和拉達克的地域要大,無奈許多古老的地名今天已經無法考證。隨著古格、普蘭與拉達克之間一幕幕情仇糾隔的故事上演,這3個名字重新演繹了“阿裡三圍”的傳奇。

古格 壁畫裡的秘密

1982年,還尚未成為畫家的韓新剛開始了一項調查阿裡地區歷史的工作,他開著吉普車四處漫游,後來聞名於世的托林寺,以及托林寺裡最著名的杜康大殿,就是這樣誤打誤撞發現的。在阿裡數十年的漫長時間裡,韓新剛最終找到了解讀阿裡歷史的關鍵——壁畫,它通向古格王朝的滅亡之謎。

壁畫,它通向古格王朝的滅亡之謎

抵達之謎

古格的歷史紛繁復雜,但我以自己的方式進入。1982年,我還是新疆葉城一個部隊裡宣傳科的文藝兵,但報考中央美院後落榜了,滿心沮喪。單位正好要去阿裡開一個很大的會,需要有人沿途跟著宣傳,我報名參加。可是阿裡在哪裡呢?之前,天氣晴朗的時候,老戰士常常指著遠處一座高聳的、白雪皚皚的雪山對我們講:“看到沒有,從這條零公裡的公路開始,一直往南走,過了那道雪山,山那邊就是阿裡了。”葉城海拔2700米,但比起阿裡,只能算平原。老戰士們講起阿裡,除了遙遠、偏僻,就是高山反應的恐怖,但我才18歲,什麼都不怕。

獅泉河並非天盡頭,小鎮上人不多,卻能營造熙熙攘攘的感覺

跟著單位的車,沿著零公裡的公路往南,剛開始翻第一個達阪,就有人開始高山反應,頭昏目眩,吐得翻江倒海,我背著畫架,坐在最後的位置,竟然一點反應沒有。然而,沿途景觀百無聊賴,我們的車在一條筆直通向天盡頭的公路上走了整整7天7夜,沒有遇見任何車,任何人,真的是要到天盡頭去?風景從未有過變化,直到進入阿裡。

翻過那道雪山,便進入西藏境內,進入阿裡。世界開始完全不同,從荒蕪變成彩色,連土地都有很重很沉的色彩,紫色、綠色、紅色,色彩的飽和度極高。山也是,近處的山是紅色,更遠處是紫色,再遠處就是藍色。雲因為顏色深,反差大,變成實實在在的物質,而不是浮雲。狹長的班公湖猛然出現,湖水是寶石綠的藍,一下子把我們鎮住了。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