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鴉片戰爭的那陣風

歷史

導讀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艦隊一路北上,8月中旬直抵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清廷大震。英國人提出了賠償煙價、軍費、割讓沿海島嶼的 問題,可是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皇帝居然以為英國人是因和林則徐他們的衝突而來“上訪”的,於是答復說,賠償和割讓是不行的,你們先回南方去等著,我會替 你們申冤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皇帝搞不清楚狀況的幾句話居� ...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艦隊一路北上,8月中旬直抵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清廷大震。英國人提出了賠償煙價、軍費、割讓沿海島嶼的 問題,可是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皇帝居然以為英國人是因和林則徐他們的衝突而來“上訪”的,於是答復說,賠償和割讓是不行的,你們先回南方去等著,我會替 你們申冤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皇帝搞不清楚狀況的幾句話居然起了作用!9月,沒有獲得任何成果的英國艦隊真的起錨南返了。

是英國人心眼實誠,滿足於道光皇帝為他們申冤嗎?當然不是。迫使英國艦隊返航的是風。

“徐福東渡”可能就是借助季風

在風帆時代,風就是海上旅行的推動力。風向哪邊吹決定著你能否到達想去的地方。好在海上的風也不是胡刮亂吹,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都盛行一種風向 隨著季節變換的風——季風,可謂是古代航海者的最佳伴旅。它要是沒來,海船就得在港裡望眼欲穿地等著,而只要季風乍起,就可以“直掛雲帆濟滄海”。

東亞和南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從中國沿海出發,夏季可以乘著西南季風向北去往日本或者朝鮮半島,冬季又可以乘著東北季風回來。

早在史前時代,借助夏季西南季風,古代中國人駕駛原始的竹木筏,就足以經東海北上到達朝鮮半島西海岸和日本。公元前5000年前浙江沿海的“河 姆渡文化”的許多文化特征,如太陽鳥崇拜、水稻栽培、文化習俗等,都可以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全羅南道以及日本彌生文化遺址等地找到。秦始皇時期著名的海外 求仙活動“徐福東渡”很可能就是借助夏季西南季風,由寧波慈溪起航,東出杭州灣,沿著這條航線北上,抵達日本九州島附近。

季風方向決定了航行方向

唐朝時,日本的遣唐使多選擇秋冬季節出發,帆船可以在東北季風吹動下順風來到中國,夏季又可以在西南季風吹動下順風返日本。當時著名的鑒真和尚 嘗試東渡日本傳播佛學時,因為不懂季風規律,選擇冬天起航,逆風而行,屢遭海難,有一次甚至流落到海南島去了,直到第6次才東渡成功。

中國古代與南洋交往也比較頻繁,往返季節則與日韓航線相反。每年10月,長江口以南開始吹東北季風,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的商船便掛起 風帆,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南海穿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這一路經過的地方和國家都是中國人的貿易對像:等到來年的夏天,季風倒轉方向,變成西南風,正 好吹送中國商人返航。對商人而言,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美的事情嗎?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也是利用季風進行的。每次船隊無論起於南京寶船廠,還是始自太倉劉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逗留許久,直至12月東北風 起才揚帆南下。返航時則通常在春季,借助西南季風北上。為了等待風向轉變,鄭和船隊往往要在海外等待不少日子,所以下西洋通常是兩年一個來回。

可惜如同公共汽車一樣的季風不僅會送來朋友,也會送來敵人。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對江蘇、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區大肆掠奪。其入侵的高峰一般在每年陰歷清明節前後的三至五月間,原因是臨近季節變換,可以乘著東北季風而來,搶完之後再乘著東南季風逃之夭夭。

季風左右了戰爭的進度

鴉片戰爭時的英國艦隊尚未裝備蒸汽動力,仍然是風帆戰艦,仍需借助季風,所以這場戰爭的節奏也與季風的變化一致,夏季進攻,冬季停歇。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就做出了“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但直到1840年6月,取道印度洋和新加坡而來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才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這不是英國人效率低下,而是宣戰時為冬季,所以直到第二年夏季才乘著西南風撲向中國。

借著風勢,英國艦隊一路北上乘風破浪,行動迅猛,7月6日攻陷定海,8月11日抵達天津大沽口,開始與中國朝廷交涉。可是清朝君臣稀裡糊塗地東 拉西扯一番,時間就耽擱下來了。冬季將至,風向也將變為適於南返的東北風,後援不繼,英國艦隊繼續呆下去是不利的,這才同意了道光皇帝退回南方、等候處理 的答復,9月15日返航。

因為談判談不攏,道光皇帝也漸漸明白英國人的意思,1841年正式對英宣戰。英國人沒有立即發動進攻,直到1841年8月22日,才再次北犯。這也不是因為英國人很沉得住氣,而是為了等西南季風。

不過英國人磨蹭的時間太長了,西南季風很快就過去了,導致這次進攻並不順利。8月27日攻陷廈門,出台灣海峽之後,英國艦隊被強勁的東北風吹散 了,直至9月22日才全部在定海附近海面拋錨。10月1日攻陷定海,本擬不停頓地攻打鎮江,又因風向不順,拖延了時間,到10月8日才到了鎮江附近的海 面,然後攻陷鎮海和寧波。接下來東北風越來越強,英軍再次停下來屯兵待援,在寧波盤踞了半年之久,1842年5月才又一次發動進攻。

很可能是吸取了上次北上天津呆不了多久就得南下的教訓,這次英軍不再直接威脅皇帝,而是集中兵力截斷京杭大運河。7月21日漕運樞紐鎮江在一場 血戰中陷落了,帝國被截成了兩半。英國人終於在季風轉換之前,讓中國政府感到了窒息,8月29日,清政府代表在英軍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聲中,與英國全 權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中英國人進攻時斷時續,前後歷經兩年,就是因為季風變換。

季風在海上呼嘯奔突,來去有序,威武而超然,商旅帆桅也在它的護送下,往來交通,逐波踏浪。它促成了文明的傳播、貿易的繁榮,又吸引了海寇來襲,歷史因此在風中轉向。

《百科新銳》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