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中的漢語新詞彙

文化

導讀改革開放以來,語文本身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漢語詞彙更是顯現出異乎尋常的大變動。外來詞語“進口”的潮上世紀80年代國門開放,外來詞語大量“進口”,大體有這樣幾種:1.直用原文(包括簡稱、縮寫),如:IBM、MTV、XO;2.音譯,如:“的士”(taxi)、“香波”(shampoo)、“托福”(TOEFL);3.意譯,如:熱點(hotpoint)、信用卡(creditcard);4.音譯與意譯的加合,如:迷你裙(miniskirt ...

改革開放以來,語文本身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漢語詞彙更是顯現出異乎尋常的大變動。外來詞語“進口”的潮上世紀80年代國門開放,外來詞語大量“進口”,大體有這樣幾種:1.直用原文(包括簡稱、縮寫),如:IBM、MTV、XO;2.音譯,如:“的士”(ta
xi)、“香波”(shampoo)、“托福”(TOEFL);3.意譯,如:熱點(hotpoint)、信用卡(creditcard);4.音譯與意譯的加合,如:迷你裙(miniskirt)、T恤衫(T-shirt);5.漢字與外文字母的組合,如:卡拉OK、BP機、CT掃描。港台詞語、粵語和北京話港台詞語的“字”(語素)是熟悉的,但詞語卻有些陌生。如:運作、資深、共識、架構等等。這些詞語在普通話裡大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表達,但又不完全等同。據估計,近十年來,接納港台詞語進入普通話不下六七百詞。廣州一帶,由於與港澳的特殊關系,使粵語成了強勢方言向全國流行。“炒魷魚”、“發燒友”、“收銀台”等粵語詞彙也隨處可見。隨著上海浦東的開發,滬語也顯示出某種強勢,“解套”、“割肉”、“搗糨糊”等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北京處於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其詞彙最容易為全國廣大地區所接受,“帥”、“火”、“倒爺”、“侃大山”、“大腕兒”、“傍大款”等等京味詞語擴展流行很快。某些舊詞語的“復活”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隱退了的詞語,重又登上社會的交際舞台。如:股份、股東、典當、股票、證券交易、通貨膨脹等等紛紛啟用,老板、經理、董事長、經紀人、太太、小姐、保鏢等等也一一復出。新造詞語“洪波湧起”改革開放引起的漢語詞彙變動,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現像和特點:句法組合:漢語新造詞語,大多用句法組合方式構成,如:弱智、港商、個體戶、宏觀調控(為偏正式);調價、扶貧、待業(為動賓式);團伙、展銷、影視、評估(為聯合式)。新的詞綴或類詞綴的滋生:如:“熱”(出國熱、股票熱)、“角”(英語角、戀愛角)、“度”(透明度、知名度)、“風”(送禮風、吃喝風)、“族”(上班族、追星族)、“門”(拉鏈門、艷照門;用“門”表示某種不良事件)。縮略:近30年來,縮略與簡稱成為構造新詞的重要來源。如:博導(博士生導師)、建材(建築材料)、公交(公共交通)、特困戶(特別困難戶)等等。專門用語的通用化:如把物理、化學上的“效應”泛化成為表示引起某種反響的用語,於是有“深圳效應”、“明星效應”的流傳。又如“滑坡”(地學名詞)、“反思”(哲學名詞)、“黃牌警告”(足球比賽用語)進入通用詞語也是由語義泛化而來的。活躍的修辭造詞:由修辭而造成新詞語,也極為常見。如以“菜籃子”借指副食品供應,就衍生出“抓菜籃子”、“菜籃子工程”等一批用語。對於當前漢語語彙的更新變異,應當用哲理的眼光加以觀照,那就是:變則常新,有容乃大。(《改革開放中漢語詞彙的發展》陳光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