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齊排列的清華簡。清華大學提供人民網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趙婀娜) 在25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儀式上,清華大學宣布,經過幾個月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清華簡共為2388枚(包括少數殘片),年代測定為公元前305正負30年,即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在這批清華簡中發現多篇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自秦焚書後失傳的《尚書》有望現出廬山真面目。清華簡於2008年7月受清華大學校友捐贈,從境外搶救入藏。從2008年7月15日開始,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工作,2009年3月份起,清華大學啟動讀釋工作。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介紹,最早編排起來的一篇簡書,原來沒有篇題,現據篇文試題為《保訓》。全篇共有11支簡,每支22至24個字,其中第二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保訓》記載的是周文王臨終對其子發即後來的周武王的遺言,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是過去沒人知道的。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很有哲學意義。這也說明《保訓》的思想與之後的儒學有共通之處。李學勤介紹說,最新的一個發現是周武王時的樂詩。這篇竹簡一共有14支,目前還有個別殘斷的地方沒有找到,但已基本完整。簡上記載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有的詩竟與現在《詩經》中的《蟋蟀》一詩有關,前所未見,令人驚奇。李學勤說,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經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李學勤表示,盡管對清華簡的釋讀僅進行了1/3,但大致可以確定以下事實:第一,經初步觀察,清華簡都是嚴格意義的書籍,非文書以及遣策;第二,這批簡中的書籍大多與歷史有關,這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書籍,如著名的郭店簡、上博簡以儒、道著作占多數不同;第三,這批簡裡有《尚書》。《尚書》本為古代歷史文獻的彙編,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秦朝焚書,《尚書》大多佚失。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清華簡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與《春秋》、《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容。受清華大學委托,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正負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這與對清華簡的古文字學觀察相當一致。李學勤強調,清華簡將給古代歷史和文化研究帶來新的希望,也會在學術界造成深遠影響。延伸閱讀《保訓》選段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大意解釋:這段話說的是舜怎樣求取中道。由於舜出身民間,能夠自我省察,不與百姓的願求違背。他在朝廷內外施政,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將事情做好。樂詩二首周武王致畢公詩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周公致畢公詩英英戎服,壯武赳赳,毖精謀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憂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