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年間“潮人”玩自拍

歷史

導讀鄒伯奇用他制作的相機自拍像。(翻拍)鄒伯奇研制出中國首部照相機的雕像。1844年鄒伯奇用木箱、玻璃制出中國第一部相機主要用來測繪地圖話說在鹹豐年間,南海的潯峰洲上,或是省城的越秀山上,不時會見到一名身傳長袍的中年人經常手持一個怪異的“木箱”,看到喜歡的人或者景物時,就用“木箱”對准一段時間,然後又心滿意足地繼續前行。這種行為在160年前的清� ...


鄒伯奇用他制作的相機自拍像。(翻拍)

鄒伯奇研制出中國首部照相機的雕像。1844年鄒伯奇用木箱、玻璃制出中國第一部相機主要用來測繪地圖話說在鹹豐年間,南海的潯峰洲上,或是省城的越秀山上,不時會見到一名身傳長袍的中年人經常手持一個怪異的“木箱”,看到喜歡的人或者景物時,就用“木箱”對准一段時間,然後又心滿意足地繼續前行。這種行為在160年前的清代,確實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這個鹹豐年的“潮人”正是鄒伯奇,他手中那個“木箱”是他親手制作的中國第一部相機,名曰:攝影器。鄒伯奇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照相機之父”。前面兩篇報道,我們依據鄒伯奇手稿,分別解開了鄒伯奇在高等數學以及測繪地圖兩大領域的“密碼”,這次我們探尋一下鄒伯奇最為今人津津樂道的偉大創舉,他的照相機是怎樣做成的?過去有人認為鄒伯奇的相機是抄襲洋人的“山寨機”,也有人認為鄒伯奇制作的是躲在家裡拍腦袋的類似相機的東東……事實是否如此,且看本篇一一道來。遺憾:東西方首部相機時差5年1844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4年,經過反復試驗,還是廣州學海堂學生的鄒伯奇終於制作出中國第一部照相機,取名:攝影器,時年鄒伯奇僅25歲,堪稱科學奇才。遺憾的是,在鄒伯奇相機制成前5年,也就是1839年8月,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第一部可攜式木箱照相機,雖然鄒伯奇的相機有許多獨創之處,但畢竟比別人慢了一步,與“世界名人”頭銜失之交臂。1839年10月19日,在港澳銷售的英文周報《廣州報》轉載了美國報紙《紐約美國人》的一則消息,介紹了法國人達蓋爾發明照相機的情況。170年前的世界,消息很閉塞,法國人發明照相機的消息經過兩個月時間才登陸港澳的洋人圈子,僅有少量英文讀者獲悉。幾年後,經過多番輾轉流傳,消息傳到鄒伯奇耳邊,此時的他已經在學海堂裡研究光學多年,照相機誕生的新聞印證了他幾年來的一個想法,原來小孔成像後確實可以將影像留住,雖然沒有看到西方的照相機,但鄒伯奇受此鼓舞後,立刻動手制作他的國產相機。解密:鄒伯奇相機長什麼模樣?據了解,鄒伯奇的相機自制作以來,不斷改進過好幾次,甚至到他去世後,後人還在使用。可惜在抗戰勝利後不久,有人向其後人借來欣賞,自始沒了蹤影。很多人會問,究竟鄒伯奇的相機是怎麼樣的呢?身為學者和教授,鄒伯奇有撰寫記錄的好習慣,自他開始制作照相機以來,便對制作過程以及心得體會進行記錄,手稿在他身後曾公開發表過一次,但也是1874年的事了。最近,在鄒伯奇手稿裡,記者看到他對照相機制作的記錄,當中提及這部相機的樣子。手稿《攝影之器記》寫道:“以木為箱,中張白紙或白色玻璃,前面開孔安筒,筒口安鏡而進退之,後面開窺孔,隨意轉移而觀之,名曰攝影之器,此畫譜之最生活者也。”短短三言兩語的介紹,想必讀者也能想像這部照相機的樣子了吧,雖然如今看起來很簡陋,但已經是中國人的一個大跨越了。發現:攝影器主要用於測繪地圖如今的90後喜歡玩自拍,其實當年的鄒伯奇也很喜歡玩自拍,堪稱鹹豐年間的“潮人”。在廣州五層樓裡,現在還保存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鄒伯奇使用過的玻璃底片,是鄒伯奇標准的45度側面半身自拍像,雖然已經是150年前的物品,但現在拿出來衝洗依舊畫面清晰。除此,鄒伯奇後人鄒錫良也保存了一張鄒伯奇手持望遠鏡觀天的自拍照,只見他身穿白色長袍,手持半米長的望遠鏡,站在祠堂門前仰望天空,畫面真是既古亦今,很有意思。不過,鄒錫良告訴記者,鄒伯奇制作攝影器主要功用不是玩自拍,而是用來測繪地圖。另外,《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鄒伯奇》作者王維教授經研究指出:“在歐美尚未解決拍攝人物肖像的工藝,鄒伯奇卻成功地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中國人對攝影技術發展的最大貢獻。”王維說。中國第一相機靈感來自《夢溪筆談》記者還在手稿中發現一個驚人的消息。原來,鄒伯奇制作相機的最早靈感並非來自西方,而是源自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典籍,沈括的《夢溪筆談》。據《夢溪筆談》記載:“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當中的“格術”為沈括所創的光學名詞,借此小孔成像的倒影原理。自小熟讀中國古籍的鄒伯奇很小就迷上了《夢溪筆談》,並且就沈括說到的現像進行過一一試驗演示,並且用數學公式、光學原理去解析過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計算標准,並在年輕的時候發表《格術補》,結合西方光學思想補充了《墨經》、《夢溪筆談》、《革像新書》等光學古籍所未有涉獵的內容。“過去不少人都認為鄒伯奇的相機是抄襲洋人的‘山寨機’。其實鄒伯奇雖然看了很多西方書籍,但他還是很傳統的中國學者,所有他接觸到的西方理論,他都必定會在中國古籍中找尋依據,用以證明中國古代科技的先進性。”鄒氏族人,伯奇紀念室資料員鄒錫良表示。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