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正在中國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展示了17、18世紀薩克森宮廷收藏和使用過的各類文物珍品近200件。除了反映歐洲君權權力像征的寶座、徽章、封印以及奢華服裝等藝術珍品外,大量中國風格的文物如瓷器、服飾、日用品和繪畫引起人們關注。這些文物珍品均以中國題材為背景,但又會讓人有一種外國版“中國制造”的感覺。原來這都是當時人們按歐洲的審美觀念開發的中國題材產品,是歐洲文化中國元素的反映。狂熱的“中國風”400多年前,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中國一無所知。16、17世紀歐洲耶穌會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在眾多傳教士當中,利瑪竇是當時向歐洲知識界介紹中國文化的重要人物。他最早把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譯為西文,他的《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向歐洲全面介紹了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當時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而歐洲卻正在經歷著教派紛爭和戰亂困擾。傳教士們將一幅幅美好的中國圖景呈現在歐洲人面前,引發了歐洲人對於中國的興趣和關注。中國一下成了歐洲人夢幻中的樂土,特別是歐洲眾多的王侯盯上了他們想像中的富庶的中國。從17-18世紀近200年的時間裡,歐洲刮起了一場異常狂熱的“中國風”。出於對中國的好奇心理,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工藝品的追逐風靡歐洲。那時,中國的商品搶著買,關於中國的書爭著讀。特別是景德鎮陶瓷受到歐洲眾多王侯的珍愛,被視為“東方的魔玻璃”,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包括舉行中國式宴會、觀看中國皮影戲、養中國金魚等也都成為高雅品位的像征。中國的這種時尚慢慢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等。這種時尚還體現在中國式園林與建築在歐洲的盛行。17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為自己的一位寵妃建造了一座“中國宮”。這座建築一經落成,立刻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效仿。一時間,歐洲出現了許多中國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有德國波茨坦無憂宮裡的中式茶亭,英國的逑園寶塔,瑞典、丹麥的中式涼亭和維也納美麗泉宮裡的中國屋等。中國商品的仿制潮17世紀以後,中國和西方的貿易往來已經相當頻繁,大量中國產品輸入了歐洲,僅在18世紀的100年間,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就達到6000萬件以上。18世紀30-40年代,歐洲每年的絲綢進口量多達7.5萬余匹。但是由於歐洲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太大,還是供不應求。於是,仿造中國商品的熱潮應運而生。此次在故宮展出的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充分體現出歐洲人對中國風格的追捧。當時薩克森選帝侯,同時也是波蘭國王的奧古斯特,對中國瓷器的愛好達到了狂熱的地步,他不僅大量收集中國瓷器,而且於1710年在邁森地區建立了王室瓷器手工工場,制作仿中國的瓷器。奧古斯特大帝不僅想以此證明,這個手工工場能做出與中國瓷器技藝和藝術水平相同的瓷器,並且想擺脫對昂貴的進口貿易的依賴,同時進一步擴大他的收藏,他甚至還計劃,把邁森的產品作為來自中國的瓷器向歐洲其他國家出售。此時的薩克森王室不僅花大力氣研究中國風尚的元素,而且本身也發展成歐洲中國風的中心。歐洲人仿制中國瓷器不僅仿制外形,還仿制圖案,但他們的仿制品看上去讓人覺得有些不中不西。據說,當時中國商人們為迎合歐洲市場的需要,競相生產這種叫做“洋彩”或“廣彩”的瓷器,反過來又使歐洲人以為這就是地道的中國風格。如展品中最為醒目的一件叫做“帶鸚鵡的中國女人”的瓷器。瓷塑中的女性坐在紅色墊上,這樣一個姿態使人認為她應該是來自日本,但當時歐洲人並不了解中國和日本這兩個東亞國家之間風俗習慣的差異,花衣、尖帽和鸚鵡賦予了人物一種異國情調,這看上去完全符合當年人們對遙遠中國和那裡奇特國民的想像。“赤龍餐具”是邁森瓷器廠為薩克森宮廷制作的第一套餐具,生產於1730年。奧古斯特了解道,龍鳳分別像征中國的皇帝和皇後,所以他有意挑選了王室瓷器收藏中一個中國瓷盤進行仿制,這種赤龍圖案一直為薩克森君主家族專有。奧古斯特時期,“中國風”達到了頂峰,就連坐落在薩克森城門前的皮爾茨諧趣宮也采用中國式屋頂和中國人物形像的立面畫,使人一進入薩克森領地就有中國風尚元素的感覺。幾百年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隨著中國珍品一起在歐洲傳播。向往東方的西方人越來越醉心於中國文化。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規模接觸和交流,其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堪稱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