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在遍地烽煙的華北前線,活躍著一支由朝鮮人民優秀兒女組成的抗日隊伍——朝鮮義勇隊。他們以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與中國抗日軍民一道,戰日寇、抓敵特、散傳單、陣前喊話,出生入死,譜寫了一首國際主義的悲壯戰歌。1919年,朝鮮“三一”獨立運動失敗後,大批愛國志士和革命青年流亡中國,繼續進行復國運動。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翌年2月,日軍頒布“朝鮮征兵制”,並在北平、天津等地建立了“朝鮮征兵特別訓練所”,強行征集華北敵占區的朝鮮人,組成淪陷區大城市的“警防團”、“留民團”等組織,為其侵略戰爭充當炮灰,這更加激起朝鮮人民的無比憤慨。經中國共產黨倡議,1938年7月,朝鮮“民族戰線”理事、朝鮮民族革命黨總書記向蔣介石遞交了成立朝鮮義勇隊的方案,此方案得到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大力支持。10月10日,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協助下,以“參加中國抗戰、打倒舊本軍閥、推動朝鮮革命運動”為宗旨的朝鮮義勇隊在漢口正式成立,周恩來到會祝賀,並作了《東方被壓迫民族與解放鬥爭》的講話。朝鮮義勇隊成立後即投身於中國抗日戰場,他們最初在第五戰區活動,從1938年至1940年的兩年間,義勇隊轉戰於6個戰區13個省份:他們在抗日前線印發宣傳冊5萬份,散發傳單51萬張,張貼標語40余萬份;參加過湖北會戰、昆侖關爭奪戰、中條山反掃蕩戰等戰役。盡管戰績卓著,但他們在國統區的活動卻處處受限,特別是抗日戰爭轉入相持後,蔣介石消極抗日,繼而支持韓國光復軍,並處處打壓朝鮮義勇隊。國民黨的消極抗日和對朝鮮人歧視態度,使這些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朝鮮青年極為憤慨。他們從生活實踐中看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才是朝鮮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們決心和八路軍並肩打擊日本鬼子,以便將來打過鴨綠江,解放自己的祖國。1940年11月,朝鮮義勇隊在重慶召開第一次擴大干部會議,決定將工作重心由敵前改為敵後。1941年初,為能夠順利地從國統區轉移到抗日民主根據地,朝鮮義勇隊同國民黨進行尖銳的鬥爭,經過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周折,才由國民黨第五戰區轉到第一戰區,然後分4批北渡黃河,進入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385旅在駐地涉縣西達村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義勇隊100多名男女隊員和八路軍戰士像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緊緊地坐在一起,大家鼓掌、喊口號、唱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像。大會首先由陳錫聯旅長致歡迎詞。接著,旅宣傳隊演出了專為歡迎會趕排的文藝節目。演員們把衣服剪得短短的,代替朝鮮婦女穿的上衣,用一塊布裹在身上,當作朝鮮婦女穿的長裙。看到表現朝鮮人民鬥爭生活的活劇時,朝鮮同志非常激動,紛紛登上舞台縱情表演,唱完悅耳的朝鮮歌曲,又跳起歡樂的民族舞,每個節目一完,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歡迎會結束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八路軍政治部羅瑞卿主任,第129師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等接見了義勇隊成員。兩天後,朝鮮義勇隊的戰士便轉到第129師師部去了。他們和原來在八路軍工作的朝鮮同志彙合在一起,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組織——“朝鮮獨立同盟”,義勇隊與“朝鮮獨立同盟”的總部都設在太行山根據地。1941年夏天,陸續來到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朝鮮義勇隊各支分隊,經八路軍總部安排,集中彙集到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山西遼縣桐峪鎮。朝鮮義勇隊來到八路軍這際,正是抗日根據地受到日軍瘋狂“掃蕩”、日漸陷入困難之時。面對嚴重的困難,朝鮮義勇隊沒有被嚇倒,而是與八路軍一道,在火熱的鬥爭中日益壯大。朝鮮義勇隊從現實鬥爭的需要出發,十分重視對干部和隊員的教育和訓練,以培養對敵鬥爭的軍事干部和人才。1942年11月,朝鮮獨立同盟接受中共中央“保存實力,培養干部,為解放朝鮮做准備”的建議,在涉縣中原村普定寺大廟內創辦了“朝鮮青年革命干部學校”,由武亭擔任校長。1943年1月6日,學校正式開學。後來,他們在延安等地也創辦了“朝鮮青年革命干部學校”,為革命培養和輸送了數百名朝鮮籍干部。1943年9月,“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在南莊成立,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當天贈給該校一面用幕布做成的錦旗,上書“朝鮮革命礎石”六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