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日本地震預警系統再次失敗

自然地理

導讀圖片說明:東京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地震預警 (圖片來源:NASA) 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5月8日,東京東北200公裡處發生了一場6.7級地震,盡管此次地震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但是大大動搖了日本公眾對地震預警系統的信心。在此次地震中大東京地區僅有數十人受輕傷,多是被掉落的花瓶、相框和喇叭砸傷的,盡管如此,日本去年10月份才投入使用的預警系統本應該發出 ...


圖片說明:東京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地震預警
(圖片來源:NASA)


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5月8日,東京東北200公裡處發生了一場6.7級地震,盡管此次地震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但是大大動搖了日本公眾對地震預警系統的信心。

在此次地震中大東京地區僅有數十人受輕傷,多是被掉落的花瓶、相框和喇叭砸傷的,盡管如此,日本去年10月份才投入使用的預警系統本應該發出警報。日本氣像廳(JMA)的官員解釋說,這套系統應該至少提前十秒鐘發出警報,這次失敗是因為此次地震的烈度恰好處在邊界線上。

這套系統基於日本的“地震烈度”劃分法。地震震級測量的是震中釋放的能量,烈度則表示地震在地表引起的破壞強度。

8號的這次地震發生在地表40公裡處,受影響的大多數地區的烈度被定為4級或4級以下。而只有烈度到達了至少5級該系統才會發出警報。(5級的破壞強度是4級的30倍。)通常地震烈度在5級低端時,牆面會開裂,書架會翻倒。而Chiba縣北部的一些地區的烈度確實達到了5級。

對烈度的預估需要綜合分析震級、震源的深淺以及震中到地表之間的地質特征等。通過探測地震產生的P波,這種預估在地震開始發生的幾秒鐘之內是可能的。P波是地震發生後的第一輪非破壞性波,比第二輪破壞性波提前數十秒鐘到達。

日本氣像廳的地震探測儀將收集到的P波數據傳給計算機,計算機自動分析震級和深度,並估測地表不同地點的烈度。第一輪計算完成後,計算機仍會源源不斷地收到地震計發出的數據,並不斷地計算更正估測結果。

5月8日,震後一分鐘內計算機共得出了9套數據,其中震後最初9.3秒得出了第一套,震後58.3秒得出了第九套。這9套數據給出的估算結果各不相同,震級從6級到6.9級,深度則從地下10公裡到70公裡不等。

直到第9套數據,也就是地震發生後1分鐘、Mito地區感受到地面震動後40秒鐘的時候,這次地震的烈度才被確定為低5級。

後來通過對數十部地震計的數據的分析得出了更精確的結果:這是一次震級6.7級,深度為地下40公裡的地震,御津和另一個城鎮的烈度為低5級。

該預警系統已經不是第一次失敗了。4月28日,日本南部的Miyakojima島發生了烈度為5級的地震,而Miyakojima島的居民在感受到地震後6秒鐘才收到警報。日本氣像廳的計算機還曾經低估了今年1月26日發生在日本海岸Ishikawa縣的一次地震的烈度。

日本氣像廳地震與海嘯觀測部副主任Akihiko Wakayama說,該機構收到了很多政府官員和民眾的投訴,他說:“大家都說這套系統毫無幫助,但是關於這套系統的局限性我們一直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Wakayama說,這套系統對更大的地震會更有效一些,這樣可以及時停運火車和電梯,避免災難發生。他說:“較小的地震的數據更不明朗,而大地震會產生更多數據。震級越大,我們越能更快地發出警報。”中小型地震要遠遠多於毀滅性的大地震,這對日本民眾來說是件好事,對那些希望證明該警報系統價值的人來說卻不是。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