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原的形成及地震
由於地球局部差異,地球膨脹具有非均勻性,造成有的板塊間相互分離、拉張形成海洋,有的板塊間相互擠壓、俯衝,使得局部地域逐漸上升形成高原,如中國大陸自340——240萬年前的第四紀初期開始,由於印度板塊向著歐亞板塊之下插入,而將青藏地區大量抬升,並使神農架以及三峽一帶也逐漸升高,在三峽及周邊地區考古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期古人類遺址的海拔高度依次降低,推測這是由於地殼的上升所致。由於地殼的運動產生的應力逐漸積累和達到斷裂時應力的快速釋放,便形成了地震。
2.板塊與海洋的形成
地球膨脹導致地球外殼破裂,出現大陸板塊破碎和相互分離,如目前東非大裂谷,洋殼是大陸板塊間的地下深處熔岩因地球膨脹的壓力而上湧逐漸形成的,並通過洋脊開裂、海底擴張而漸漸增大著地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大量的水充溢於大陸板塊之間形成今天的海洋。地球膨脹是大陸板塊的主要動力來源。
3.南、北半球膨脹的不對稱性
由於陸殼和洋殼的厚度有較大差異,在同樣的地球膨脹壓力下,膨脹主要在較薄的洋殼上展開。洋脊經常開裂、海底不斷擴張,海洋面積將逐漸擴大。而約有70%的大陸集中在北半球,所以相比之下,南半球的膨脹比較顯著,北半球的膨脹不太明顯。地下熔岩在南半球上湧較多,造成南半球是偏熱的半球。所以說,地球整體上處於非對稱膨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