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左手翻史書》 作者:韓 撲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歷來以曲折的故事、淋漓的情節而令讀者印像深刻。通過探究這個故事的前後背景,我們還可以了解更多圍繞三晉發生的有趣的大事件。而且,信陵君魏無忌這人也非常有趣,黑白兩道通吃,他的列傳,就充滿了各種此類細節的記載。前面作“《左傳》篇外篇”時,我們已經知道,晉是春秋時期最強霸、最持久的超級大國。但是,晉的強大,全靠異姓公卿的智勇來支撐,而公室自己卻不思進取,甚至還常自相殘殺。於是,公卿的實力一代一代,越來越強。這個失衡的趨勢,最終導致了公卿起事,干掉晉國公室,瓜分晉土,自己開張立國。周王室雖號稱是天下的共主,但已經衰微得沒有骨骼,干脆承認了這三個篡逆的新國家,這便是“三家分晉”。分晉之後,晉國所留下的豐厚軍政遺產,首先被魏國發揚。魏文侯任用一大批能人,推行新政,國家強大,但因擴張太猛,招致各國圍攻。龐涓敗死在馬陵後,魏迅速下降為中型國家。不過,魏國軍隊的戰爭能力,在各國軍隊中始終是很強的。但,也因為三晉的產生已然頗為來路不正,所以,這三國的君主,一方面很警惕自己身邊的權臣,一方面又給能臣們提供了很寬縱的政治氣候。所以,三晉在戰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實干家和陰謀家,成了七國政治大戲的人才庫。僅僅在軍政外交方面,廉頗、藺相如、理論家慎到、荀子、哲學家公孫龍、策士虞卿都是趙國人;權術大家申不害是半個韓國人,法家理論權威韓非是韓國公子、搞商人政治的呂不韋是韓國人;吳起是半個魏國人,政治能人商鞅、搞連橫的張儀、提出遠交近攻的範雎是魏國人;名將樂毅是半個魏人半個趙人。用一個比喻的說法:三晉的掌權者是坐在了人才大噴發的火山口上。這正是信陵君魏無忌,能夠羅致數千能人門客的宏觀與微觀背景。信陵君出身魏國公室,是魏王的弟弟,年輕輕就開始參政。但他卻不安於僅僅在魏國貫徹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還借助手中掌握的國家資源,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規模的情報網絡。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所謂“戰國四公子”。當時,各國為了增強人才儲備,執政者都好養士,門客最多的有五個人: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秦國文信侯。因為文信侯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當時貴族和後來史家不把他看在眼裡,所以提到養士,一般都只提到出身世家的前四位公子。其中,平原君趙勝和春申君黃歇所養的士最有充門面色彩,而且這二位公子也沒有識人之慧。孟嘗君田文養士目的最明確,就是做大自己的勢力。他養了門客三千,其中頗有雞鳴狗盜之徒,用來實現他政治上的秘密操作。在自己的封地薛地,他趕走原來的良民,卻收納了各國亡命之徒、刁民和通緝犯六萬多家,作為自己的私家武裝。他自己後來也彈壓不住這些人,只好實施老劍客馮諼的權術方法,以利取人、以德服人,為自己經營出一個狡兔三窟的退路。而信陵君,卻最能控御自己的門客,把他們的價值發揮到極限。戰國中後期,各國的士人階層同氣連枝,暗生默契,把權貴們把玩於股掌之上。信陵君就利用這一點,把他情報網絡的觸角延伸到了各國執政圈的最上層。有一次,公子和魏王下棋,突然傳來緊急軍報,稱趙國率兵犯境。魏王趕緊扔下棋子,准備召開御前會議。這時,公子按捺不住,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公子對魏王說:陛下安心下棋吧,那不過是趙王在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