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俗稱五裡橋)
“天下無橋長此橋”。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橋,橋長2公裡以上,保持了八百年之久的全國橋梁長度“冠軍”。
千百年來,她經歷了無數次強震、台風暴雨的衝擊,尤其經歷1604年泉州灣外8級特大地震考驗,雖有修葺,仍基本保持原貌。其抗震能力之強主要是橋基填砌采用“筏形基幢。現存橋墩三百余座,分有長方形和一頭尖一頭平的半船形和雙頭尖的船形墩三種,分別築於非水深急流、最高潮水位之上與高潮水位之下地段,可見,當時就能巧妙運用潮汐漲落規律,區別不同部位采取形態各異的橋墩結構,以緩和海潮衝擊。
渾然用巨型花崗岩構築而成的安平橋,因橋長約五華裡,現實測長度為2255米,故又名五裡橋,橋面每節平鋪長石板6-8條不等,每條石板長約6米左右,寬與厚為0.5-0.7米左右,重達數噸,聯成一體,如長龍臥波,氣勢磅礡。

福建泉州安平橋

政府地震部門為安平橋所豎的【抗震史話】碑
洛陽橋
我國現存第一座古海港大石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始建於1059年北宋年間。1604年泉州灣8級特大地震和1607年6級強余震時雖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但至今橋基和橋墩仍原貌猶存,其水下橋基采用“種蠣於礎以為固”的“筏形基幢,乃世界建橋史上的首創。即沿橋位軸線拋石數萬立方,鋪成一條寬二十多米、長達二華裡左右的水下石堤,而後砌築橋墩,並在拋石堆中繁殖牡蠣,巧妙利用這種海生貝殼,把橋基和橋墩石塊牢固膠合成整體,這種“種蠣固基法”解決了橋墩穩固大問題。已故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一書贊譽說:“泉州洛陽橋的這種基礎就是近代的“筏形基幢,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架梁的“浮運法”,即使今日也很通行”。

我國現存第一座古海港大石橋——福建泉州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