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範。在很多人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魯迅在其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不但談到了魏晉風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時亦多處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導服用的藥物“五石散”。實際上,我們在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系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這個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150?——219)發明的。因為最早注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裡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藥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這個傷寒指的是感冒傷風一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症——typhoid)。那麼這個“五石散”或者說“寒食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不妨先從名字上說起。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藥後,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不過因為“五石散”的藥性非但猛烈而且復雜,所以僅僅靠“寒食”來散發藥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輔以冷寓散步、穿薄而舊的寬衣等各種舉動來散發、適應藥性,即所謂的“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只有一樣是要例外的,那就是飲酒要“溫”。此類舉動稱之為“散發”和“行散”等。只不過倘若藥性散發不出來,又必須再服其他藥來引發,藥性如顯現則稱之為“石發”。組成“五石散”的那些石藥,從西漢名醫淳於意的《診籍》來看,最早從扁鵲開始就已經被用來治病了:“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脖,而淳於意引的古《論》中還有“中熱不溲,不可服五石”一說;在同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屈原《楚辭》裡亦有“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的句子,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服用石藥,並一直延續到了漢朝。記載秦漢醫學成就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雖然在唐代初年就已失傳,但在後人的輯本中,我們還是可以看見,在秦漢時期是把丹砂、石鐘乳、石膽、曾青、禹余糧、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18種石藥,全都列於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藥中的,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中更有記載雲:“冶雲母以麥籍為丸如酸棗大”,服後“令人壽不老”等等,可見石藥在當時地位是相當高的。等到了正始名士何晏的手上,他因體弱,乃自合藥劑,由於“寒食散”藥性猛烈,在漢時服用者尚不多,所以他在改進了前人的方子後方始服用(估計是加了配藥或者調節劑量,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後自覺良好,因而大力提倡,終成累世之風(1)。同時由於這個藥的材料很貴,所以到後來服用此藥竟漸漸成為一種身份的像征,甚至有假裝“石發”來表示自己富貴身份者,《太平廣記》卷二四七引侯白《啟顏錄》載:“後魏孝文帝時,諸王及貴臣多服石藥,皆稱石發。乃有熱者,非富貴者,亦雲服石發熱,時人多嫌其詐作富貴體。有一人於市門前臥,宛轉稱熱,要人競看,同伴怪之,報曰:‘我石發。’同伴人曰:‘君何時服石,今得石發?’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發。’眾人大笑。自後少有人稱患石發者。”魏晉名士們最被人追崇儀態和風度,便是他們寬袍大袖之飄逸風姿和驚世駭俗的跳脫舉動,而在我看來,這些實是與服藥有著莫大關系。首先,服食“五石散”之最直接後果,乃是形態舉止大異常人,此蓋因藥力之故也。凡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五石,皆為燥溫之物,服食以後五內如焚,亟需以行走發汗來驅發藥性,因而魏晉文獻和此後的記載以及文學作品中多有“行散”、“行藥”一說。比較著名的就有《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幾則,其中一個是王恭的事跡: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 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而另一則是正好碰上了行散的上司,因此靠一句話救了全家一命的:“謝(重)景重女適王孝伯兒,二門公甚相愛美。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太傅已構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謝,還取作咨議,外示縶維,而實以乖間之。及孝伯敗後,太傅繞東府城行散,僚屬悉在南門,要望候拜。時謂謝曰:‘王寧異謀,雲是卿為其計。’謝曾無懼色,斂笏對曰:‘樂彥輔有言:豈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對,因舉酒勸之曰:‘故自佳,故自佳。’”後世這類記載和描寫也不在少數,如鮑照的詩作《行藥至城橋東》,元稹的“行藥步牆陰”和常建詩“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等等,均為此類舉動的直接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