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安大總管”或“安二爺”的安得海被提升為慈禧太後所住長春宮的總管之後,迅速地飛黃騰達起來。飛黃騰達之後的安得海膽大妄為,忘乎所以,簡直成了明末魏忠賢式的人物。聰明伶俐的安得海最大的能耐就是善於察言觀色,贏得慈禧太後的歡心。安得海最懂得慈禧太後的心。慈禧太後二十七歲守寡,那顆孤獨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她自己獨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獨自承受。自從有了安得海,慈禧太後感覺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獨、最寂寞的時候,終於有一個可以理解、可以傾訴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賴的人,這就是安得海!根據1910年英國人布蘭德與白克浩斯兩人合著的《慈禧外傳》記載,兩宮垂簾聽政之後,政權不穩,載垣逆謀余波仍未平息,又有諫官上奏,指責宮中豪華奢侈,言之鑿鑿。年輕的慈禧太後剛愎自用,此時已經開始聽不進批評之言,同時她深信隨身太監對自己忠心無二,不會犯錯,於是毫無改正之舉。於是,安得海迅速成為慈禧太後的貼身隨從和密使,後來甚至成了慈禧太後的智囊和左膀右臂。慈禧太後所有的計劃和決定都要與之商議,當然安得海也從中漁利不少。另外,慈禧太後喜歡看戲,安得海便投其所好,特地在太後一年之中大約有五個月的時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太後看戲,並專門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園子弟,排演戲劇,供太後享樂。太後在安得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樂,樣樣舒服,高興的時候還時不時地穿上戲衣,上台走幾圈,哼幾句,真正是不亦樂乎,憂煩全忘,樂不可支。每當這個時候,安得海常笑容滿面地進言:太後像月宮裡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兒啊!太後聽得眉開眼笑。每當看見慈禧太後安然端坐的時候,安得海就會恰到好處地說:太後真像那南海觀世音菩薩啊,救苦救難,功德無量!安得海本人長相俊美,戲也唱得不錯。不過,慈禧太後也非常注重禮節,看重“面子”,所以對身邊道德家們的指責也樂意深表贊同。慈禧太後當政的最初幾年,經常可以看到此類語言得體的詔書,但其中的誠信度卻令人深表懷疑,實際上也從未有人把詔書所言當真。下面這份詔書頒布於慈禧太後垂簾的第三年,即1864年,非常具有典型性。“乃本日據賈鐸奏稱,風聞太監演戲,費至千金,並有用庫存緞匹裁作戲衣之事。覽奏實堪詫異,方今各省軍務未平,百姓瘡痍滿目,庫帑支絀,國用不充,先皇帝山陵未安,梓宮在殯,興言及此,隱慟實殷,又何至有如該御史折內所稱情事?況庫存銀緞,有數可稽,非奏准不能擅動,茲事可斷其必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