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遺跡尋訪:國民革命的大本營

歷史

導讀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資料圖片) 國民革命的大本營 ——重訪孫中山大元帥府 新華網廣州9月16日電(記者張建華)護法運動、揮師北伐、改組國民黨、確立國共合作、籌建黃埔軍校……孫中山的這些重大決策,都是醞釀於一個叫做“大元帥府”的地方。孫中山以此作為革命的大本營,於1917年和1923年先後兩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權,在這裡度過了最�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資料圖片)

國民革命的大本營

——重訪孫中山大元帥府

新華網廣州9月16日電(記者張建華)護法運動、揮師北伐、改組國民黨、確立國共合作、籌建黃埔軍校……孫中山的這些重大決策,都是醞釀於一個叫做“大元帥府”的地方。孫中山以此作為革命的大本營,於1917年和1923年先後兩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權,在這裡度過了最重要的革命歲月。

依托大元帥府舊址建設的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北望珠江。幽靜的方形院落裡,矗立著南北兩座主體大樓和一座莊嚴的門樓。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券拱的外廊式建築,朱門白拱,黃牆青檐,既有濃郁的歐式建築風情,又融合了嶺南“騎樓”的藝術風格。

大元帥府的西洋式建築群始建於1907年,原為廣東士敏土廠(水泥廠)的辦公用房。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段祺瑞把持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當時征用廣東士敏土廠辦公樓作為大元帥府。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

1923年,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帥府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他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後,大元帥府舊址歷經多次變遷。1964年到1998年,該處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的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大元帥府舊址移交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1996年,大元帥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歷經近百年滄桑的大元帥府已修葺一新,以嶄新的面貌對公眾免費開放,成為世人了解中國近現代革命歷史的窗口。

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館內設有《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南北樓走廊常設陳列等展覽,並定期舉辦各種專題性的臨時展覽,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觀眾絡繹不絕。

其中,位於南樓的《帥府百年》復原陳列恢復了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時期各個房間的布置,力圖使觀眾參觀時猶如身臨其境。在孫、宋臥室展廳裡,“孫中山口述文件、宋慶齡聆聽記錄”的復原場景尤其生動逼真。據介紹,場景中孫、宋二人的塑像用高分子硅膠材料制成,皮膚質感細膩,頭發、眉毛、胡須等毛發均用真人毛發制成,形態幾可亂真,孫宋二人音容笑貌猶如當年一樣再現在世人面前。

大元帥府前開辟了寬闊的林蔭廣場和休閑綠地,供市民和游客觀瞻休憩。記者在廣場看到,放學後的孩童歡快地從府前走過;年輕的媽媽在廣場上教孩子蹣跚學步;木棉樹下,市民倚在石凳上安靜乘涼。

廣場盡處,珠江蒼蒼,瞬息百年。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