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同樣名為《赤壁》的電影和“大型史詩京劇”先後面世,使得“赤壁”這個火熱的話題,再次成為大眾的談資。中國歷史上戰爭無數,但似乎沒有哪一場像赤壁之戰一樣,歷來為文人墨客津津樂道,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當年周郎放的這把火,越過千年時光而始終不息,一直燒到了今天。星星之火赤壁意像的形成歷史三國歷史結束後,西晉陳壽寫成《三國志》,文學和史學成就較高,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三國志》對赤壁之戰其實著墨不多,而且散見於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人的紀傳之中。此後,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一直十分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其中《隔江鬥智》等對周瑜等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節設計,都為《三國演義》所吸收。歷代的文學作品,也充當了三國歷史“發酵”的“酵母”,著名者如唐代杜牧的《赤壁》七絕,宋代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順帶一提,毛氏父子在修訂《三國演義》時,將明代文學家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放在開篇,這首詞本是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今人多不知,很多人寫入書法時作者題為羅貫中,出處寫成“《三國演義》篇頭曲”,未免以訛傳訛。在歷史向演義的“發酵”過程中,赤壁之戰也被增飾得豐滿而精彩。清人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而有人說,《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描寫是三分實七分虛。到了《三國演義》,不算赤壁之戰的序曲和尾聲,即從諸葛亮入吳游說孫權的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開始算,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達8回之多,這在120回的全書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其中,舌戰群儒、群英會、草船借箭、苦肉計、連環計、橫槊賦詩、借東風、華容道等精彩故事令人目不暇接;許多人物的性格,像曹操的奸邪暴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氣量狹孝關羽的忠勇仁義等,也都被濃墨重彩地集中描繪出來,雖然很大程度上不合乎史實,卻都成為民族審美情趣和道德取向的標志性符號。至此,文化史上的“赤壁意像”終於完滿了。燎原之火文化心理的“合理想像”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我們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們民族審美情趣和道德准則的“借題發揮之作”,赤壁之戰就是一部三國史的縮影。我們的民族文化對於赤壁之戰,像一位工藝大師抓住了一個桃核,構思著,雕琢著,歷經長久的時日,終於完成了一件作品,把自己的靈魂也安置了進去。把赤壁燒得通紅的文化“火種”有以下幾顆。一是對滄桑之變的偏愛。這種“滄桑之變”蘊含著強烈的戲劇性。話說曹操漂漂亮亮地打完了官渡之戰,統一了北方,然後以泰山壓卵之勢揮師南下,結果號稱80萬的大軍被孫劉聯軍區區5萬人打敗,倉皇北歸,留下幾十萬具屍首和統一全國的雄心與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不是充滿了戲劇性嗎?“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置身於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生發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這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史所賦予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也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是歷史上少有的“挺曹派”,他為曹操鳴不平,認為如果沒有東風,周郎連老婆都保不住,何況打贏這場赤壁之戰了。同時,歷史的機緣又是如此微妙,偏偏就有這一場東風,使得曹公折戟沉沙。這一細節描寫,恰恰也成為滄桑之變的注腳。同時宏闊的歷史全因一場東風的有無而改變,更使得這“滄桑之變”又歸入虛無。二是對以正勝邪、以弱勝強的津津樂道。曹操是個復雜的人物,是個亂世奸雄,他專權凌主、奸邪暴虐,《三國志》記載周瑜就說過:“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國人總是傾向於將自己置身於強者的對立面,何況是為人不太地道的強者呢!而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正經的根正苗紅,又為人長厚。孫權一方又知人善任,光明磊落。“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與“封建正統觀念”並無多大關涉,因為“劉”就是“正”,就是忠厚、仁義、團結,“曹”就是“邪”,就是權謀、奸詐、猜疑。所以赤壁之戰孫劉勝曹,就成了大快人心之事。三是重文輕武。赤壁是文臣的戰場,元曲中常將赤壁之戰歸為四個字——隔江鬥智,我們在相關的描寫中,也只見機智的交鋒,不見蠻力的對抗;只見“羽扇綸巾”,不聞“金戈鐵馬”;在交鋒當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星壇祭風,縱橫捭闔,出盡了風頭,周瑜也運籌帷幄,胸有成竹,群英會上略施小計,就使曹操砍了兩員善於水戰的降將,並巧設機關,讓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最終為實施火攻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曹公悲慘敗逃的關頭,也要哭一聲早亡的謀士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1而沒哭早先陣亡的勇士典韋。文臣除了智慧絕倫,還文采風流。曹公“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喟;諸葛亮臨機改賦,激發周瑜的破曹決心;周瑜不但通曉音律,還在群英會上拔劍起舞,發出“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的狂吟。他們的揮灑自如,令後世文人神往。順帶談一句,《赤壁》電影裡對周瑜通曉音律,用他摳大笛子的助音孔這種小把戲來表現,這就好比對關二爺說:“您不是會耍大刀嗎?您給宰只雞咱瞧瞧?”真令人忍俊不禁。烈火余溫赤壁文化的饋贈說到赤壁意像文采風流的內涵,有一個大文豪不能不提,這就是蘇軾。東坡先生的赤壁之游,是為赤壁意像的文化內涵所激發,同時又豐富了它。眾所周知,蘇東坡游的是黃州赤鼻磯,不是“三國周郎赤壁”,因此只能算得“神游”。但“赤壁”這個符號,令東坡先生為一種歷史豪情所激蕩而展開“合理想像”,前後兩賦,還留下一首傳唱千秋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想要“西北望,射天狼”的蘇軾,對赤壁之戰中的“風流人物”充滿神往。蘇軾是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一生的遭際,使他情志曠達抑或虛無,這與“赤壁意像”的內涵也是合拍的。雖然游的不是“周郎赤壁”,但卻創造了一處“東坡赤壁”,這使得蒲圻赤壁和黃州赤鼻磯獲得了“武赤壁”和“文赤壁”的雅號。而後人也多有以東坡游赤壁為題材進行戲曲、繪畫創作。湖北省共有5處“赤壁”,分別是黃州赤壁、蒲圻赤壁、武昌赤壁、漢陽赤壁、漢川赤壁,但只有前三者在長江邊。現在學者雖然多主張蒲圻赤壁是“三國周郎赤壁”,但意見似乎並不統一。有學者考證,歷史上在唐宋以前對赤壁之戰的發生地極少疑議,多指蒲圻赤壁,各種說法是後來才陸續產生的。聯想到今天的《三字經》作者之爭、梁祝傳說產生地之爭等,我們可知,文化資源的“爭奪”古已有之,也是有傳統的。1996年,湖北蒲圻市改名赤壁,這就算是宣告“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了。三國戲流傳到今天的還有不少,即以京、昆兩大劇種來說,就有《連環計》、《單刀會》、《捉放曹》、《擊鼓罵曹》、《失空斬》、《定軍山》等百余出,其中與赤壁之戰有關的,就有《漢津口》、《舌戰群儒》、《群英會》、《蔣干盜書》、《草船借箭》、《打黃蓋》、《橫槊賦詩》、《借東風》、《火燒赤壁》、《派將賭頭》、《華容道》等幾十出。大量與“赤壁”相關的舞台藝術精品,都是拜赤壁文化之賜,從人物性格到精神內涵,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異,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小說《三國演義》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我國小說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上世紀90年代初,真正堪稱史詩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拍攝完成。這部電視劇忠實於原著,氣勢磅礡地再現了那一片“歷史的天空”和“一股英雄氣”,至今熱播不衰,受到海內外觀眾的歡迎。中央電視台為了該劇的拍攝在江蘇無錫市西南郊興建了三國城,西靠青龍山,北臨太湖,占地35公頃,以影視制作為主,兼具旅游功能。城內建造了具有漢代風格、建築面積達8.5萬平方米的“吳王宮”“甘露寺”“曹營水寨”“七星壇”“烽火台”“轅門”等大型景點,還配套建造了20多條古戰船。此外,景區內還增添了“桃園三結義”場景、競技嘗八卦陣,開發了草船借箭、古船游樂、湖濱浴嘗跑馬、歌舞表演等參與項目。《三國演義》小說蜚聲海外,特別受到日本人的喜愛,被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十次。然而傳入日本後,《三國演義》普遍被稱為《三國志演義》,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習慣略稱其為《三國志》,導致有一部分人以為日本地區所稱的《三國志》為正史。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游戲和電玩游戲,像《三國志》、《傲世三國》、《幻想三國志》等。喜歡演繹暴力美學的中國香港電影導演吳宇森,據說曾對赤壁夢繞魂牽多年,電影《赤壁》終於在去年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只是這部電影台詞一句比一句搞笑,幻燈片一張比一張美妙,撮取了一點赤壁文化的“料”,借助現代的表現手段,在宏闊的背景下繼續演繹暴力美學,有人批評其實屬“文化之糠秕,精神之唾余”,這倒有些自作多情,因為吳導本來就不是拍給深諳赤壁文化的黑眼睛看的,而是為了吸引藍眼睛、綠眼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