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個人可謂大名鼎鼎,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的馬可·波羅。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認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知不覺中又陷入了一個誤區
馬可·波羅,又譯馬可·孛羅,是意大利威尼斯人。此人生於公元1254年,卒於公元1324年,倘若不是因為那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他可能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威尼斯商人"而已,俗話說,人以書顯,由於那部"游記"繪聲繪影地向人們介紹了許多"中國故事",所以有許多人遂由此而及彼,認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馬可·波羅不是《馬可·波羅游記》的寫作者
在中國人的印像中,"游記"的作者一般都是"游"者本人,如大唐高僧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如金末元初的長春真人邱處機的《西游記》--注意,此《西游記》與吳承恩所著之《西游記》名同而實異,書中所記是邱處機與十八弟子應蒙古大汗鐵木真之召,從中原遠赴西域的旅途中所見。
但《馬可·波羅游記》的作者卻不是馬可·波羅這個"游"者本人,至少不是由他一個人獨自完成的--該書是由馬可本人口述,一個名叫魯恩梯謙(Rusticiano)的人筆錄而成的。
據《馬可·波羅游記》稱:馬可·波羅大約在公元1271年隨其父、叔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爾來到東方。
據馬可本人聲稱,他於公元1275年5月來到蒙古帝國的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並獲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獲得了優厚的待遇,仕元十七年,游歷幾遍中國。曾到過今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中間一度至緬甸。後因伊兒汗國汗遣使向元室求婚,馬可·波羅奉命護送公主出嫁,1292年初離中國,從海上經蘇門答腊、印度等地到達波斯。1295年末返抵威尼斯。
但這僅僅是馬可·波羅的"自稱"而已。
早在馬可·波羅生前,就已經有人對他和以他命名的那部"游記"表示懷疑。
公元1298年,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發生過一場戰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馬可·波羅身陷囹圄。1299年出獄後,他的那些"老鄉"們很快給這位"勞改犯"起了個新名字:"百萬馬可"--其言外之意是說他善吹牛皮--這可能與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部游記有關。
盡管馬可本人一再聲稱他講的都是親眼所見,甚至還有許多沒有講出來,但仍有許多人對他的"游記"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這種懷疑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兩個階段。
最初,馬可的"老鄉"對馬可本人及其游記的懷疑只是感性上的,他們認為一個囚徒的話當不得真。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擴大,這種懷疑開始走向理性化的道路。
繼德國的海爾曼(Hillman)之後,英國人克魯納斯在一篇題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的文章中提出了四個疑問:
A、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沒有一件可供考證的關於馬可·波羅的史料。
B、《馬可·波羅游記》中很多地方充滿著可疑的統計資料,把中國豐富多彩的景像搞得灰蒙蒙的。
C、中國兩件最具特色的文化產物茶和漢字,以及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在書中都沒有提到。
D、《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馬可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
克魯納斯提出的這四點疑問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
當然,要說"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沒有一件可供考證的關於馬可·波羅的史料",恐怕多少有點武斷,有一個名叫楊志玖的中國人,和一個叫伯希和的法國人曾先後在中國的《永樂大典·經世大典·站赤》和外國的《伊利汗史》、《蒙古史》中找到過一條"證據"--這幾部史書中提到公元1290年阿魯渾王的三位使者兀魯斛、阿必失呵、火者的名字,與《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的阿魯渾王三位使臣的名字完全相同。
但這僅是"孤證",古人雲:"例不過十,說法不立",而且《永樂大典》與《元史》比較起來,要晚於《元史》,《元史·兵志》中也有"站赤"條。公元1290年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我們不妨看看這一年的《元史》"站赤"中記了些什麼:《元史·兵志·站赤》:"(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正月,增給陝西省鋪馬、聖旨五道。二月,都省增給鋪馬、聖旨一百五十道、江淮行省一十五道,六月,給營田提舉司鋪馬、聖旨二道,九月,江淮行省所轄徽州路水道不通,給鋪馬、聖旨二道。"
在至元二十七年這一年的《元史》"站赤"記載中,我們根本沒有發現《永樂大典·站赤》條中的記載,我們是應該相信成書較早的《元史》呢,還是應該相信成書較晚的《永樂大典》呢?
有人認為,《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證據"證明馬可本人確實來過中國,這個"證據"就是書中大加渲染的"襄陽獻炮"事件。
讀過香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力著《神雕俠侶》的人想必不會忘了書中描寫的蒙、宋雙方為了爭奪襄陽而進行的一次次較量。
說良心話,金先生筆下的襄陽攻守戰役除了書中郭靖、黃蓉、楊過等一班武林高手是虛構的外,所敘襄陽戰守之狀基本上還是符合史實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納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派阿術率軍進攻南宋重鎮襄陽,繼而又進圍樊城。1269年宋將張世傑馳援樊城失敗,夏貴、範文虎往援又敗,襄樊軍民奮勇堅守。次年,宋任命李庭芝為京湖制置大使。公元1272年,李庭芝派張順、張貴率水師突破封鎖往援,張順戰死,貴入城後又突圍應接援軍,被俘犧牲。公元1273年元軍切斷襄樊通路,攻破樊城,守將牛富力戰而死,襄陽城被元軍用"回回巨炮"轟破,守將呂文煥出城投降。
襄陽之戰中,元軍能夠最後攻下城池,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回回巨炮"這種新式武器。
問題馬上就來了:
"回回巨炮"是誰制造出來獻給元軍的?
馬可·波羅說是他和他的父、叔,而史料上的記載卻是個叫"亦思馬因"的回回人。
《元史·方伎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既而以功賜銀二百五十兩,命為回回炮手總管,佩虎符。十一年,以疾卒。子布伯襲職。時國兵渡江,宋軍陣於南岸,擁舟師迎戰。布伯於北岸豎炮以擊之,舟悉沉沒。後每戰用之,皆有功。十八年,佩三珠虎符,加鎮國上將軍、回回炮手都元帥。明年,改軍匠萬戶府萬戶。遷刑部尚書。以弟亦不剌金為萬戶,佩元降虎符,官廣威將軍。布伯俄進通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賜鈔二萬五千貫,俾養老焉……天歷三年以疾卒。"
白紙黑字,寫得十分清楚,我們是該相信《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話,從而認定他確曾來過中國獻過炮呢?還是該相信《元史·方伎傳》中的話,從而直面嚴肅的歷史呢?
也許有的讀者會問:亦思馬因會不會就是馬可·波羅?
這個提問很大膽,但卻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元史》上說得很清楚,亦思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
亦思馬因的兒子布伯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與"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與馬可·波羅畫等號,因為他卒於天歷三年。"天歷"是元文宗圖貼睦耳的年號,天歷三年是公元1330年,馬可·波羅則卒於公元1324年。更能說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的一點證據是:馬可·波羅死在了歐洲,而布伯卻卒於中國。
"襄陽獻炮"事件的另一大疑點是:時間上對不上號。
《馬可·波羅游記》中稱馬可一家來華的時間為公元1275年,而襄陽城早在兩年前,亦即公元1273年的正月就已被元軍攻下,何用他們再獻炮攻打?!
《馬可·波羅游記》中既然存在著這麼多的疑點,那麼,馬可·波羅本人是否真的到過中國,這就是個十分值得懷疑的問題了。
由馬可·波羅,我們不由想起了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西方人,此人也是個旅行家兼探險家,他的名字叫哥倫布。
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現了美洲。
不過,這只是我們後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於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
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只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
馬可為什麼會把這些中亞國家當成中國呢?
這恐怕與當時的人分不清蒙古帝國與元帝國之間的關系有關--說老實話,由於種種原因,直至今日,我們仍有許多人搞不清蒙古帝國和元帝國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相當一部分人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
中國史學家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寫道:"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約三千萬平方公裡的版圖,擴張完成。這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當時以馬匹為主要交通工具時代,幾乎無法作有效的統治。蒙古人采取地方分權制度,把疆域劃分為六個子國,平等地並列於最高元首--大汗之下。"--這六個子國是:
元帝國(轄區中國大部)、吐蕃宗教國(轄區中國西藏、青海)、察合台汗國(轄區中亞細亞北部)、窩闊台汗國(轄區中亞細亞南部)、欽察汗國(轄區俄國、東歐洲)、伊兒汗國(轄區伊朗、伊拉克)。
公元1271年,"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把屬於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四國的土地,和蒙古本土合並組成一個元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稱之為元王朝,由大汗兼任皇帝。……元帝國只是蒙古帝國大汗的直轄殖民地。"
"元政府把帝國人民分成四等。第一等當然是蒙古人,他們是天之驕子,充任各級政府的首長。第二等是中亞細亞人(色目人),因他們大多數信奉回教的緣故,所以也稱回回;當亡國奴較早(像花剌子模王國),也較能得到主子信任。第三等人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
透過上面的這段史料,我們不難發現:
(1)蒙古人在馬可·波羅時代所建立的政權(六個汗國)遠比我們今天所通常認為的(一個汗國)要大。
(2)六個汗國都是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屬地,其子民都可以稱自己為蒙古國人。
(3)因為元帝國皇帝之位由蒙古大汗忽必烈但任,六個汗國的子民也都可以稱自己為中國人。一如今天的澳大利亞盡管與英國是兩個國家,但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與英國人並稱為英國女皇的臣民或英聯邦的成員一樣。
(4)元帝國的嫡系子民中也有不少來自中亞細亞的波斯人(色目人),他們可能從中國的中原返回中亞細亞的某些地方,遇見馬可·波羅。並以"中國人"的身份向馬可一家人講述了在遙遠的東方所發生的一切。這些"色目人"雖然在元帝國的政治地位很高,但他們的文化水准,至少是漢文化水准卻相當低,所以,講到許多中國的地方時用的大多是波斯叫法,而且往往把元帝國皇帝的家譜搞錯--這一點可以理解:蒙古人占有三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鐵蹄過後共建立了六個汗國,這些汗國們的開國君王雖然都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裔,但其繼任者們卻往往亂了輩分,尤其是元帝國,其皇帝又由蒙古大汗兼任,這對於那些漢文化水准低下,"歸順"不久的"色目人"來說,要搞清他們的家譜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色目人"漢文化水准低,所以根本沒把漢人使用的漢字、印刷術及茶當成一回事,自然也就不會向馬可提起,由於漢文化水准太低,那些色目人提供給馬可一家人的有關中國的資料只能是感性的、支離破碎的。
所以,我們認為:馬可·波羅並沒有真的來過中國,至少,他沒有到過中國本土。但他也不是存心要欺世盜名,像"發現""印度"的哥倫布一樣,馬可·波羅可能自認為他所到的中亞細亞國家就是中國。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他給自己編造了一個"襄陽獻炮"的故事,以便為蒙古皇帝"接見"他做鋪墊。這就像"五四"時期,胡適名聲大噪時,常有人自稱是"胡適之的朋友"一樣,乃是人類共有的虛榮心在作怪。
馬可·波羅雖然沒有來過真正的中國,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部游記卻是較為系統地向西方人介紹中國風物的第一部著作,有很多人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極力想要證明馬可來過真正的中國,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這種做法卻不足齲
西方人尊重哥倫布,但仍把他發現的那片新大陸稱為"亞美利加"而不是"印度",同理,我們考證出馬可·波羅並沒有真的來過真正的中國,也同樣不想磨滅他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時那不可磨滅的功勛。(本文選自《顛覆歷史》 張志君 出 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