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人轉,東北沒啥可得瑟的

文化

導讀文/王小峰有一部電視劇,叫《闖關東》,講的是我曾祖父那輩人從山東遷徙到東北的故事,實際上,東北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山東。我上小學五年級,村裡一個同學搬回山東老家了,他家從來到東北之後,口音就一直沒改過,走的時候,他還操著一點山東口音跟我說“我走了”。我沒有統計過,我們村裡有多少人上輩子是從山東過來的,至少我有八分之一的山東血統。這種 ...

文/王小峰有一部電視劇,叫《闖關東》,講的是我曾祖父那輩人從山東遷徙到東北的故事,實際上,東北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山東。我上小學五年級,村裡一個同學搬回山東老家了,他家從來到東北之後,口音就一直沒改過,走的時候,他還操著一點山東口音跟我說“我走了”。我沒有統計過,我們村裡有多少人上輩子是從山東過來的,至少我有八分之一的山東血統。這種現像在東北很普遍,要不怎麼說某一年全運會足球分組賽上,出來一句順口溜:“山東遼寧是一家,二比二平進前八。”血肉相連啊,把同樣想進前八、也是一家的的北京、河北擠出了前八。像我們村的那個同學返鄉的畢竟是少數,後來知道,當時東北生活條件比較差,而山東的經濟在當時有所好轉,所以他們回到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了。我們村是個很落後閉塞的地方,文革的陰風和改革的春風都他娘的吹不到,這一狀況直到1990年才有所改觀。之所以寫這篇《的瑟》,是因為今天跟東方衛視的一個朋友通電話,聊起了東北二人轉,發現現在的東北文化真的很厲害,他們越過山海關,一路南下,變成了全國性的文化現像。以前祖輩闖關東是為了生存,現在他們再闖回來,同樣帶著生存的意味。作為一個已經不會說東北話的東北人,我還是感覺挺自豪的,但也沒覺得有多自豪,我對東北的批評一直多於表揚,我一直覺得東北挺落後,東北人性格上有很多問題,比如——男的不勤勞,愛吹牛逼,不誠實,喜歡打架,愛占小便宜,喜歡瞎跟風……當然,這些毛病在中國任何一個省都會出現,只是我更了解東北人而已。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中,如果不努力就容易被淘汰。1949年後,東北的經濟並沒有怎麼發展,文化上也很落後,可能跟當年毛澤東的策略有關,他一直覺得,東北早晚會變成戰場,南有朝鮮半島的威脅,北有老毛子的威脅,如果東三省經濟發展的太好,戰爭一打,都雞巴玩完了。這也是為什麼東北重工業比較發達的原因,都是出於戰略考慮。如果客觀地講,除了二人轉,東北文化還真沒什麼可以的瑟的東西了。當然,你還會說,我們還有二人轉可以的瑟,別的省還沒有呢。這就是東北人的短見,有點自強不息的精神好不好?不要總跟人家比短處,學學人家的長處。一種方言在全國流行,都是有原因的。比如80年代早期廣東話在全國流行,是因為那裡的經濟發展較快,說廣東話意味著有錢的標志;黃土地文化的流行,多半是來自文藝和當年尋根熱的帶動,當年的很多文藝作品都有體現,但是陝西話沒有流行起來;後來流行台灣國語,那是因為一大批台灣藝人前赴後繼反攻大陸,說台灣國語是一種時髦,而且它與大陸的方言、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不過是C調與D調的區別。而東北話的流行,與上面完全不一樣,就是因為一個人,趙本山。我這麼說還真不是想抬高他老人家,這位來自大城市鐵嶺附近的農民,只用一張嘴,讓全國人民接受了東北話。這樣的人在中國還真找不到第二個。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二人轉或小品在中國的流行,它先天占了一個便宜,表演方式接近普通話,雖然裡面夾雜的太多方言土語讓東三省以外的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它硬是流行了,至少讓黃河以北的人接受起來困難不大。最主要的是,它很低俗,符合整體很低俗的中國人欣賞習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就應該欣賞農民該欣賞的東西。說到這裡你會站出來反對:“我不是農。”說的就是你這號人。趙本山成名於春晚,他是怎麼上春晚的呢?首屆春晚,最受歡迎的無疑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面條》,從此,小品表演變成了春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導演越來越傾向於語言類節目,相聲小品在整個春晚節目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相聲在當時開始走下坡路,好的相聲段子越來越少,所以小品搶了風頭。可是好景不長,陳佩斯和朱時茂與央視叫板鬧矛盾,被封殺。沒有小品是不行的,於是,趙本山成了跨世紀接班人。其實,趙本山上春晚之前在東北已經紅得快容不下他了,他要不走向全國,東北人都不答應。我記得在那時候回東北,在音像店裡看到的磁帶只有兩種,一種是流行歌曲,一種是趙本山的二人轉和小品。趙本山第一次上春晚,朱陳二人還沒有被封殺,隨著他們被封殺,就是趙老師獨霸天下了,因為央視有底氣告訴這二位,沒有你們倆的“二人轉”,還有趙本山的“單出頭”。你想想90年代初期的春晚,那是一個低潮,除了小品其他節目都慘不忍睹,趙本山是朵花,其他人都是綠葉。央視這麼大一個平台,差不多年年都有趙本山,而且在一個舉國關注的除夕節目中出現,擱誰誰都能紅。在90年代初期,東北的幾個小品演員都先後出現在央視的春晚上,這說明,東北話已經成了語言類節目的主流。但並不是每一個演員都能年年上春晚,也並不是上了春晚反應都會一直好,其他東北小品演員就沒有趙本山那麼幸運了,趙本山就是現在巴薩的梅西,黃宏、鞏漢林、潘長江頂多也就是亨利、埃托奧之輩,時好時壞,總會變成雞肋。那麼,趙本山究竟有什麼絕活呢?趙本山以前唱二人轉,後來去做生意,闊別舞台十多年後,他再次唱起二人轉,這個經歷是很多演員沒有的。離開舞台到一個新的舞台“體驗生活”,再回到舞台,底氣就更足了。為什麼很多藝術家到後來都不行了?就是越來越脫離生活。而趙本山的這段經歷對他後來繼續在舞台上表演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他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最初趙本山演的小品,包袱密集,一出口就響,這是多年經驗的積累,他演過那麼多的段子,早期作品吸收了民間精華,放在一個作品裡,能不好看嗎。當年沒有互聯網,在地方流行的段子,只能局限在地方,他早期春晚小品都很經典。後來有了網絡,尤其是視頻網絡的興起,隨便在什麼地方演出的段子都有可能被放到網上傳播,慢慢地,趙本山的小品就不好玩了。尤其是,當他把小品表演越來越局限在某一個套路上之後,魅力大打折扣。趙本山火了,二人轉在東北有了更大市場,隨著夜生活越來越豐富,娛樂場所為二人轉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而在趙本山之前,比較低俗的二人轉只能在不正規的地方表演,傳統媒體、正規劇場表演的都是很正經的段子,而且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當二人轉有了觀眾,它的群眾基礎就好了,便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趙本山可能很早意識到,不能每年只跟觀眾見一次面,也不能只讓他一個人每年只跟觀眾見一次面,他是個有野心的人,作為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他知道,必須把東北文化整體打包,扔進關內炸開,有了春晚這個基礎,干什麼都順利。他把影視制作當成一個煤礦去開采,這樣,《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陸續出台,這東西對普及東北話和東北文化效果遠遠超過他的小品。也就是在這些電視劇在全國衛視上面熱播的時候,東北戲園子裡的二人轉演員開始殺進關內的各種娛樂場所,在中國更遼闊的土地上蔓延。這種立體式、一波接一波的轟炸,誰也防御不祝你想想,還有哪一種文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可以持續20年流行,除了港台歌曲,就是東北二人轉小品了。港台通俗文化在大陸的流行,體現的是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之後對外來文化的羨慕和擁抱;而東北文化在全國流行,體現的是雖然我們越來越現代了,但骨子裡其實還個農民,還那麼純(cun2)樸。這種輪廓分明的結合,在誰身上都回避不了的,你看真正買高級名牌的人,其實都是純種的農民。每當這樣的人穿過前面的人群時,看上去都挺假。我猜想,趙老師估計見好就收了,明年他應該不上春晚了,至於誰來接住他傳播東北文化的香火,不知道,反正不是小沈陽,也許是小長春,小大連,小大慶……在東北,我曾經跟一些二人轉演員提到趙本山,那感覺像什麼?記得60年代倫敦地鐵站的牆上塗鴉中的一句話嗎?“Clapton as a God!”趙本山在他的東北同行眾心目中的地位就是這樣,不管認不認識趙本山的演員,都把趙本山當成了親爹一樣看待。如果這時候成立一個滿洲國的話,趙老師一定全票通過當選第一任總統。東北人把唯一能的瑟的東西的瑟的到處都是。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