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魏惠王時,庖丁解牛的技術令人贊嘆,掛牛頭賣馬肉的故事見於《晏子春秋》。而弦高販牛的故事更是傳為千古佳話。鄭國的弦高干的是長途販運牛的生意。他趕著牛走在路上,正遇見一支打算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弦高急中生智,把販運的牛獻給秦軍主帥,說是奉鄭國國君之命前來勞軍,秦軍主帥以為陰謀敗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對泣:牛衣對泣說的是西漢時有個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終於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九牛一毛:出自於太史公司馬遷。漢朝名將李陵帶後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說後大罵李陵叛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聽到不同意見非常生氣,把司馬遷關入大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之一毛,與螻蟻何異。”司馬遷堅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角之歌: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