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為什麼叫“腊月”

歷史

導讀新華網天津12月28日電(記者周潤健)眼下,時值農歷十二月,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民間習慣稱農歷十二月為“腊月”,這是怎麼回事呢?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腊月,為一年之末的最後一個農歷月份,俗稱為歲尾,又稱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稱為嘉平月。“腊”,起源於我國上古神農時,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 ...

新華網天津12月28日電(記者周潤健)眼下,時值農歷十二月,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民間習慣稱農歷十二月為“腊月”,這是怎麼回事呢?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腊月,為一年之末的最後一個農歷月份,俗稱為歲尾,又稱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稱為嘉平月。

“腊”,起源於我國上古神農時,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爾雅》載:“凡年末歲初之交,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將過年直稱為“祀”即取義於這期間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這種祭祀活動,古人稱之為“腊”或“蠟”,周朝時“腊”專祭祖先,“蠟”專祭百神。秦漢時統稱為“腊”,夏及漢後各朝,“腊”皆舉行於農歷十二月,故世稱農歷十二月為“腊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腊日”。

腊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戌日為“腊日”,並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腊八節”。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腊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民謠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