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評出2008十大環保事件

環境保護

導讀美國《時代》周刊近日評選出2008年度十大環保事件,奧巴馬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名列榜首,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一同入眩 以下為2008年度十大環保事件 1.奧巴馬競選獲勝 在美國總統大選拉開大幕的時候,環保人士即認為,無論孰勝孰負,他們都是贏家:奧巴馬和麥凱恩支持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總統競選的深入,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環保政策在 ...

美國《時代》周刊近日評選出2008年度十大環保事件,奧巴馬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名列榜首,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一同入眩

以下為2008年度十大環保事件

1.奧巴馬競選獲勝

在美國總統大選拉開大幕的時候,環保人士即認為,無論孰勝孰負,他們都是贏家:奧巴馬和麥凱恩支持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總統競選的深入,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環保政策在具體的細節上又有所區別。麥凱恩重視共和黨提出的口號“Drill, baby, drill”,意思是開采更多石油,奧巴馬則圍繞替代能源投資做文章,創造綠領就業機會。當選美國總統後,奧巴馬承諾新一屆政府將優先考慮能源問題。如果奧巴馬能兌現自己的承諾,他將成為美國第一位真正的“綠色總統”。

2.國會通過再生能源法案

幫助美國太陽能和風能產業發展的聯邦減稅政策是一項臨時性措施,將於2008年底到期。這樣一來,在再生能源產業面臨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減稅政策的到期將阻礙這一產業的發展。進入2008年以來,黨派之爭令美國國會通過延期減稅政策的努力屢次以失敗告終。倘若沒有這項優惠,再生能源在競爭中難以是廉價的礦物燃料的對手。幸運的是,再生能源減稅政策今年10月作為7000億救市計劃的一部分在美國國會最終通過。

3.海上鑽探爭論

今年夏天,從安克雷奇到邁阿密,美國共和黨不斷高喊著“Drill, baby, drill”口號。盡管美國為證明海上鑽探對居高不下的油價影響甚微進行了無休止的分析,但這一口號卻變得流行起來。即便是在一向力主環保政策的加州聖巴巴拉郡,當地官員在8月份投票支持開放近海勘探石油。不過,由於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加上民主黨控制國會參眾兩院,油價跌至布什呼吁國會通過海上鑽探法案時的一半,近海暫時可能是安全的。然而,有關這方面的爭論卻遠遠沒有結束。

4.《沃納·利伯曼法案》未獲通過

由於總統布什堅決反對,美國第一個全國性二氧化碳限制排放與交易許可法案未能成為正式法律。最初,環保主義者將此作為一次勝利,畢竟《沃納·利伯曼法案》(Warner-Lieberman)在參議院進行了表決。由於這一法案的倡議者是無黨派民主黨人約瑟夫·利伯曼和共和黨參議員約翰·沃納,故被稱為《沃納·利伯曼法案》。鑒於油價一度達到接近紀錄的水平,參議院有人提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會加重美國消費者負擔。經濟學家們不同意這種看法,但質疑者仍占了上風,這項法案最終沒有獲得通過所需的票數。


5.凍結煤電廠新規

煤炭發電占到美國發電總量的49%,同時也占到美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0%,這意味著,如果新建100多個煤廠,那麼地球注定會變得越來越熱。這便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上訴委員會11月13日所作的決定如此重要的原因。針對美國環保組織對猶他州一個在建煤電廠提起的訴訟,該委員會最終裁決,美國環境保護署沒有任何理由去拒絕管理新煤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此一來,美國環境保護署事實上就不可能向任何新煤廠頒發執照。從長期看,這給奧巴馬政府提供了迫使煤電廠關閉的良機。

6.乙醇泡沫破裂

在對太陽能和風能的幻想破滅後,專家認為唯一能在美國大規模推廣的替代能源其實就是玉米產乙醇。由於聯邦政府向玉米種植提供大額補貼,乙醇成了一個320億美元的產業,數十個煉制車間散布在美國中西部,美國全國四分之一的玉米變成了燃料。然而,2008年生物燃料發展出現了重大轉折,多項研究看低乙醇的環保性,同時各國窮人將創紀錄的糧食價格歸咎於生物燃料繁榮。乙醇泡沫不可避免地破滅了,過度投資導致乙醇價格暴跌。

7.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

今年5月14日,美國內政部長德克·克姆斯若恩(Dirk Kempthorne)宣布將北極熊列為瀕危動物,北極熊由此成為第一個因全球氣候變暖被列入瀕危物種的動物。克姆斯若恩表示,隨著氣溫上升,北極海域冰層的融化導致北極熊居住環境惡化。他同時強調,《瀕危物種法》並不會被用於迫使美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盡管《瀕危物種法》的核心是保護瀕危物種,以北極熊為例,威脅來自於溫室氣體排放。不過,由於北極熊是遭受全球氣候變暖威脅的無數物種中第一個被列入瀕危物種的動物,環保主義者期待著《瀕危物種法》成為抗擊二氧化碳的有力武器。

8.印尼願意“賣碳”

森林砍伐使得全球吸收二氧化碳的來源至少減少20%。有助於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途徑是國際市場允許熱帶國家保護其熱帶雨林,作為交換,別的國家從其手中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額度。不過,這種市場並不存在。由於擔心失去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巴西、印尼等重要熱帶國家均不願意接受這種制度。不過,作為世界上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印尼的態度今年發生轉變,在11月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主持的會議上,印尼官員宣布政府將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

9.二氧化碳首次拍賣

環保人士均認為,政治上限制美國二氧化碳排放最為可行的方法是推行限制排放與交易許可制度。不過,當美國公共服務單位和其他重要的排放來源可以免費排放溫室氣體的時候,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當然收效甚微。這就是“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首次進行二氧化碳拍賣如此重要的原因。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是美國東北十州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聯合提出的倡議。這一地區的公共事業單位以3850萬美元購買到排放1250萬噸二氧化碳的權利,然後政府將拍賣所得投入到治理氣候變化的活動中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迫使公共事業單位購買排放許可,政府向外界發出了一個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晰信號。

10.年度熱詞“hypermiling”

“hypermiling”是美國節油車主用以表達“超級惜油”的新詞。根據《牛津美語詞典》的解釋,該詞的大意是“用有限的油量跑更多裡程”。“hypermiling”作為2008年度熱詞,相關技術則包括遇到紅燈時關掉發動機,保持輪胎充其量,關閉空調,以平穩速度駕車等等。“hypermiling”最早是在2004年由一個名叫韋恩·戈德斯(Wayne Gerdes)的司機造出來的,隨著油價在美國許多地區突破每加侖4美元大關,這個新詞今年立即在廣大車主中間流行起來。(孝文)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