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地理》論壇志願翻譯小組譯者:vivimay轉載請注明來源及譯者

2008年11月26日——約有3700艘二戰沉船仍然沉睡在太平洋中。長滿珊瑚,寄居著大量的海洋生物,這些沉船深為熱愛潛水的觀光客所喜愛。然而部分船只中仍然存在著有毒貨物,例如石油、柴油、汽油、化學藥品甚至還有未爆炸的炮彈。腐蝕作用的危險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擔憂,致使人們加大了對沉船的調查,因為它們有可能會威脅到海洋生物、海岸帶和當地經濟。這張圖片中,攜帶水下呼吸器的潛水員正在考察被珊瑚覆蓋的沉船——美國的柯立茲總統號。這是一艘由豪華郵輪改裝而成的戰艦,1942年進入瓦努阿圖共和國的聖埃斯皮裡圖港時被水雷擊沉。供圖:David Doubilet/NGS

太平洋中散布著大量二戰殘骸,這張圖片中即是帕勞附近水域中的沉船。1942年至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許多盟軍和日本的船只沉沒在鄰近所羅門群島的一條海峽,現如今這裡成為了著名的Iron Bottom Sound(鐵底?)。盡管大多數沉船被認為是安全的,但仍有一些對海洋生物、海岸帶和當地經濟發展構成了潛在的災難威脅。供圖:Norbert Wu/ Minden Pictures

在國家地理學會保護信托基金(國家地理學會擁有國家地理新聞)的支持下,水下考古學家Michael Barrett收集了大量沉船數據,這些沉船位於太平洋中生態豐富的Chuuk(Truk)瀉湖。Barrett由瀉湖內的一個石油泄漏追蹤到了一艘日本油船,這艘名這“Hoyo Maru”的油船是在1944年被美國水雷擊沉的。“Hoyo Maru”號可乘載400萬加侖的石油,環保主義者強調這樣的油船應受到密切關注,因為他們巨大的燃料載重能力。供圖:Michael Barrett

1944年日軍在雅浦的密克羅尼亞島附近擊沉一艘美國油船,密西西尼瓦號。半個多世紀後,由於台風的撞擊,密西西尼瓦號開始每天向外滲漏三百余加侖的石油,這使密克羅尼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因為這艘船是美國的財產,2003年美國海軍派出了一支清理隊伍,卸下大多數尚存的,約200萬加侖的石油。供圖:海軍上士/倉庫管理員Simon Harris/美國海軍歷史中心圖片

太平洋中,由小島國組成的密克羅尼亞聯邦的水域裡散布著許多二戰沉船。有五十多艘沉船分布在Chuuk瀉湖,這裡是一個海龜聚居,擁有200多種魚類和至少一種稀有珊瑚的生態寶庫。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周邊小島水域也發現有沉船存在,總共約有3700艘二戰船只殘骸遍布於太平洋中。地圖來自於國家地理雜志

1976年5月國家地理雜志刊出的圖片,圖中的石油滲漏來自於Chuuk瀉湖中的日本沉船Amagisu Maru號。海洋生物學家、國家地理常駐探險家Sylvia Earle曾潛下瀉湖,並寫了關於這幅圖片的故事。她提倡用謹慎的方法進行清理,並認為評估沉船的環境危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需要知道有多少油和它們的深度,以及清理工作的復雜程度”,她說:“信息的理性評估是必不可少的”供圖:A.L. Giddings/NGS

太平洋中的一些二戰沉船裡仍然有石油、柴油,甚至有武器和未爆炸的炮彈。瓦努阿圖的聖埃斯皮島附近,一個潛水員手裡正拿著從美軍二戰沉船中找到的機關槍。以防石油泄漏造成災難,一些環保主義者認為,與其等待沉船泄漏石油或者其它有毒物質到海洋中,先進的燃料排出技術更加安全可靠。供圖:David Doubilet/NGS

這些水雷來自於沉沒的日本軍需船。照片出自海洋生物學家Sylvia Earle,她於1976年在國家地理上發表了關於密克羅尼亞Chuuk瀉湖的故事。環保主義者Michael Barrett希望他的關於Chuuk沉船的研究,可以幫助識別最容易造成環境危害的沉船,並加速清理過程,特別是在可能有燃料泄漏的地方。他說:“這些沉船在水中接受波浪的侵蝕和衝擊時間越長,泄漏的危險就越大。”供圖:A.L. Giddings/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