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在距離洞口1000米處采集的樣品。其生長期從公元190至2003年。(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據11月7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報道說,從中國的萬像洞(Wanxiang Cave)中發現的一根石筍所重新構建的一個長達1810年的有關亞洲季風的紀錄,為人們就季風強度如何與北半球氣溫、冰川周期及太陽的波動發生聯系提供了獨特的一瞥。Pingzhong Zhang及其同事的分析還突顯了季風與數個中國朝代的興亡之間的關系。幾個世紀以來,亞洲的季風為農作物的灌溉提供了十分需要的水源。在季風強烈的時期,如北宋等王朝,它們享有稻米耕作增加以及人口急速發展的美好時光。Zhang及其同事說,後來的干旱季風時期與唐、元及明朝的衰亡在時間上一致。他們注意到,在1960年前後,氣溫和亞洲季風變化之間的相關性表明,溫室氣體和懸浮顆粒可能是現在處於支配地位的對季風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