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中霍比特人確實存在

考古

導讀電影《魔戒》三部曲中的小矮人“霍比特人”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如果說“霍比特人”在人類進化史上曾經真實存在,人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英國科學家近日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更充分證實了“霍比特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確實存在過。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進化動物學家林德爾·布朗厄姆和馬塞爾·卡爾迪洛在18日出版的《生物學通訊》上發表文章說,電影中出現的“霍 ...


電影《魔戒》三部曲中的小矮人“霍比特人”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如果說“霍比特人”在人類進化史上曾經真實存在,人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英國科學家近日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更充分證實了“霍比特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確實存在過。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進化動物學家林德爾·布朗厄姆和馬塞爾·卡爾迪洛在18日出版的《生物學通訊》上發表文章說,電影中出現的“霍比特人”,也許是原始人類的一支,由於進化壓力才演變成矮小體型。這為“霍比特人”真實存在說補充了新證據。文章指出,一種“島上原則”是造成這支原始人類演變得矮小的原因。“島上原則”指由於島嶼上食物數量有限,體型較小的物種能更好存活,之後逐漸演變為較大型物種;相對地,較大體型物種則因食物不足面臨嚴酷生存挑戰,逐漸變得矮小,這是因為食物需求量小的物種擁有更大生存優勢。調查發現,在島上生活的較小體型(體重小於5公斤)的靈長類動物,與它們在大陸上生活的同類相比,身材都發生了膨脹;而大型靈長類在島上則比在大陸的體型“縮水”了一大截,縮小比例在52%到80%之間。這為“霍比特人”從原始人類中演變而來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霍比特人”的體型是現代島民平均體型的55%,是原始智人體型的52%。2003年,科學家曾在印尼弗洛勒斯島上發現了女性小矮人骨骼化石,並將其昵稱為“霍比特人”。這種小矮人身高約1米,腦容量只有380毫升。據科學家推測,“霍比特人”生活在2萬到8萬年前的古代。

破解“霍比特人”謎團起初,我們以為這是個小孩兒,大約三歲。這些易碎、微小的骨頭是我們剛從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上一個廣闊的洞穴裡發掘、清理出來的。但我們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其實屬於一個發育完全、大約1米高的成年人。難道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現代人,因疾病或營養不良而阻礙了發育?不,這些骨頭看起來很原始,而且,從涼布窪(在當地芒加爾語中,意思是“清涼洞”)出土的其他遺骸看來,這具骨骼並非絕無僅有,而是曾經居住在這個偏遠島嶼上的矮小族群的典型代表。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回到實驗室,我們分析了這些骨骼和其他文物,才開始明白我們的發現意義何其重大。我們給這個矮小的人類親戚取了個綽號,叫“霍比特人”。她生活在1.8萬年前,正是現代人(也就是像我們一樣的人類)向全球遷徙的時期。但是,“霍比特人”看起來更像一種人類遠祖的袖珍版,這種人類遠祖距今180萬年,來自亞洲的另一端.我們不經意發現了一個失落的世界:從更遠古時代存活下來的矮人,生活在史前人類的主流之外。他們是誰?對人類的進化史,這些失散的親戚能告訴我們些什麼?

弗洛勒斯島長360公裡,位於亞洲大陸與澳大利亞之間,從未有什麼大陸橋將它與這兩塊大陸連在一起。即使在海平面很低的時期,從亞洲大陸以“跳島”的方式來到弗洛勒斯,也必須跨越最長可達24公裡的海洋。大約4000年前,現代人類開始把猴子、豬、狗等動物帶到島上。這之前,能到達此島的陸地哺乳動物只有劍齒像(大像祖先,已絕種)和囓齒類動物——前者游泳而來,後者則借助了水上漂浮物。在大腦具備了造船能力的現代人到來之前,沒人能夠到達弗洛勒斯;至少,大多數科學家過去是這麼認為。但在20世紀50和60年代,一位天主教教士兼業余考古學家西奧多?韋爾霍文發現了早期人類存在的跡像。在弗洛勒斯島的索阿盆地,他在劍齒化石旁邊發現了石器,而劍齒像化石年代據估計在距今約75萬年。因為已知“直立人”至少在150萬年前,就居住在附近的爪哇島上了(直立人是人科動物的一個古老的種,人科包含人類及其近親),於是韋爾霍文推斷,“直立人”通過某種方式,穿越了大海,來到弗洛勒斯島。韋爾霍文以業余考古學家的身份說出如此聳人聽聞的言論,沒有能使考古界信服。但在20世紀90年代,另一些研究人員憑借現代技術,為索阿盆地出土的工具定年,結果發現其年代大約為84萬年前。韋爾霍文果然說對了:人類祖先確實遠在現代人到來之前,就踏上了弗洛勒斯島。只是島上早期居民的實際遺骸從來沒被發現過。

於是我們前去尋找,重點集中在弗洛勒斯島西部高地上的涼布窪。我們的考古隊由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組成,加上35個芒加爾工人的協助。到了2003年9月,我們由涼布窪岩洞的地面向下掘了6米。比較近期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動物骸骨,但至此似乎已經發掘不出更多東西了。然而,在3個月的挖掘即將結束的前幾天,我們的運氣來了。先是看到一小片骨頭,然後一枚顱骨的頂部露了出來,接著是頜骨、骨盆、仍連在一起的一組腿骨,這幾乎是一具“霍比特人”的全副骨骼。這時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有了驚人的發現,但還不敢把骸骨清理出來進行仔細觀察。骸骨被水泡過,像又薄又濕的吸墨水紙一樣不堪一動。於是我們把它留在原地,風干了三天,加上硬化劑,然後把這一整塊地面全部挖了出來。

我們一路捧著這具骸骨,帶它飛回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在那兒,來自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彼得·布朗,主持了骸骨的清理、保護和分析工作。他從其骨盆結構看出這個“霍比特人”為女性,從牙齒的磨損情況斷定她是個成年人。她傾斜的前額、突出的眉骨、胡桃鉗一樣的下頜,都類似“直立人”,但其體型卻極其特殊。她不僅身材矮孝體重超輕(估計大約25公斤),腦子也小得驚人。根據布朗的計算,她的腦容量還不足現代人的1/3。迄今在人屬成員中,“霍比特人”的腦容量最校就是對黑猩猩來說,這樣的大腦也算小的。最使人對這枚小小的顱骨發生聯想的,不是東亞其他地方強壯的“直立人”,而是更古老、更矮小的直立人化石。從上面看,這枚頭顱的太陽穴是凹進去的。在西亞格魯吉亞發現的距今177萬年的“德馬尼西人”,也有此特征。而且,在有些方面(比如下頜的形狀),涼布窪山洞的古人類還非常接近更古老的化石,如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距今320萬年的南方古猿“露西”。

但最奇怪的是,就人類進化的尺度而言,她幾乎就像是活在昨天。我們對骸骨附近的木炭碎塊進行了碳同位素測年,再加上熱釋光測年(能測定周圍沉積物最後何時暴露在太陽下),發現她的年代為距今1.8萬年。到2004年年中,我們在涼布窪發掘出了另外至少6個人的骨骼和牙齒,其年代從距今大約9.5萬年,直到最近的1.3萬年。對少數質疑者來說,這一切令人難以接受。他們說,那個完整的頭顱骨一定屬於現代人,她患有一種罕見的稱為“小頭畸形”的疾病,患病者大腦萎縮,身材矮校他們說,其他小骨頭也許是兒童骸骨。但去年我們又發現了另一成年人的部分頭骨,這是塊下頜骨,仍與第一個尺寸相若。若說這種罕見病會出現在兩個人身上,實在太匪夷所思。

實際上,“霍比特人”是我們首次發現的全新人種:“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這一人種也許從較早的“直立人”(可能就是韋爾霍文發現的石器的制造者)進化而來。她的祖先最初也許比她高出多達1米,但經過弗洛勒斯島上數十萬年的隔絕,他們逐漸矮化。這種矮化現像常常發生在困在島上的大型哺乳動物身上。在那裡,它們的天敵一般較少(在弗洛勒斯島,科摩多龍是惟一的威脅)。這種情況下,身高體壯就不那麼要緊了。而且,小島上食物資源稀少,如果身軀龐大,需要大量卡路裡,反成負擔。在亞洲大陸,劍齒像有時長得比非洲像還大,而涼布窪的劍齒像只比如今的水牛稍大一點兒而已。過去一些人類學家認為,即使在史前時期,人類也可以通過發明新工具、采取新行為模式來適應新環境,而不必像其他動物一樣在身體上進行進化。弗洛勒斯人的矮化則強有力地證明,人類也不能免於天擇。對“霍比特人”的發現也預示著,在地球上某些偏遠角落,也許還曾生活過其他人類的變種。

雖然這些小矮人的腦容量縮小了,但他們顯然掌握了復雜的技術。我們在他們的骸骨之間發現了火堆、燒焦的骨頭、數以千計的石器,這些應該都出自他們之手,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現代人的跡像。在劍齒像的骸骨之間,我們發現了石頭尖器(也許曾裝在矛上),而有的劍齒像骸骨上還有被削砍的痕跡。顯然,這些小矮人會獵捕身邊最大的動物。這當然是一次集體行動。因為,就算是一只矮化的成年劍齒像也重達300多公斤),對體型只有學齡前兒童的獵人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獵物。這個發現更凸顯了韋爾霍文早已提出的一個難解之謎:古代人類是如何來到弗洛勒斯的?難道直立人是超乎所有人想像的好水手,能造船、能計劃航海?這個發現還提出了一個新難題:大約5萬年前,現代人從亞洲大陸擴散至澳大利亞,途經印度尼西亞並在此落腳,他們曾否遇過霍比特人?

沒有跡像表明1.1萬年以前現代人曾存在於涼布窪。後來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應該讓該地區的所有“弗洛勒斯人”都難以幸免。但在弗洛勒斯島上的其他地方,也許還有某些族群存活下來。說不定現代人真的遇到過自己的古老鄰居,然後,或者因為環境改變,或者因為他們與現代人發生了競爭或衝突,從而導致這些小矮人滅絕殆荊附近島嶼也許有自己的矮人。如果在弗洛勒斯島和附近島嶼進一步發掘,或許能解答這一問題。同時,當地民間傳說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傳說中提到了一種人,身高只有現代人一半,毛發旺盛,前額扁平。島上居民至今仍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想一想,真是令人驚嘆:現代人也許仍在民間傳說中,保存著與另一個種的人類共享地球的記憶,他們與我們類似,又與我們有著不可思議的天壤之別。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