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傳奇

文化

導讀脈的本義是血管,引申為像血管一樣連貫的東西。龍的身軀多取材於蛇,可謂以綿長為特征,那麼,從字面上看,龍脈就是龍的綿長連貫的血管了。龍是來自自然界,卻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價值和意義主要通過像征的方式表現出來,因而,大凡綿長連貫的東西,都可以謂之龍脈,反過來說,龍脈可以像征那些綿長連貫的東西。比如,流動的地下水就可以稱龍脈。老 ...

脈的本義是血管,引申為像血管一樣連貫的東西。龍的身軀多取材於蛇,可謂以綿長為特征,那麼,從字面上看,龍脈就是龍的綿長連貫的血管了。龍是來自自然界,卻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價值和意義主要通過像征的方式表現出來,因而,大凡綿長連貫的東西,都可以謂之龍脈,反過來說,龍脈可以像征那些綿長連貫的東西。比如,流動的地下水就可以稱龍脈。老北京有一則傳說:當年劉伯溫帶人修建北京城,施工時不小心挖著了龍脈,龍王一怒之下帶著龍子龍女化裝進城,分別把北京城裡所有的甜水和苦水都吸入兩個水簍裡,從西直門拉出了城。劉伯溫急忙派匠人高良追趕,匆忙中,高良用紅纓槍扎錯了水簍,讓苦水流了一地。而那甜水就被龍王父子拉到玉泉山。從此,北京城的地下水就成了“苦水龍”。龍脈進入風水學是很自然的事。神州大地,山聳水流,山山水水,有走向,有起伏,有轉折,有變化,只要一線貫連,就可以稱為龍脈。所謂“指山水以為龍兮,像形勢之騰伏”。大山大水稱干龍,小山小水稱支龍;山水之頭稱來龍,山水之尾稱去龍;山巒起伏,頓錯有致,“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者,稱生龍,還有什麼沉龍、潛龍、飛龍、騰龍、翔龍、群龍、回龍、歸龍、臥龍、死龍、隱龍、高岡龍、平洋龍等等……甚至平坦之地也有龍,“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風水學裡有許多荒誕無稽的屬於迷信的東西,風水師憑著這些東西故弄玄虛、牽強附會、蠱惑人心。如言葬死者於吉龍佳穴,可以蔭福子孫,葬死者於凶龍惡穴,將會禍及後代,等等。但風水學也有重視山形地勢,尊重自然規律,將小環境放入大環境中做比較考察的科學的成分。比如生活在山間水邊的人蓋房子,如果不考慮山勢水向,若遇災變,就有可能被倒山壓毀,被洪水衝垮。再如筆者住處附近的一家飯店,眼見著裝修了幾回,名稱變了幾番,經營者及經營內容也換了幾換,可就是門庭冷落,光顧者寥寥,何故?怕也有一個小環境與大環境不合竅的“風水”問題。大概從秦始皇被稱做“祖龍”、漢高祖稱自己是“龍種”之後,龍就成了君主帝王像征、比附的對像。於是,龍脈就有了另一個喻義,即指那些出過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夠安葬帝王、護佑王室後裔的山水之脈。於是,就有了當政的帝王花大力氣為自己“尋龍探穴”,即為自己也為後代找一塊安葬“寶體”的“萬年吉地”,及所謂的“埋金更名建寺廟、挖斷龍脈泄王氣”之類的事件。如明成祖朱棣登基不久即差大臣為自己勘尋龍脈寶穴”。幾位大臣跑遍了燕京附近的山山水水,先選了“珠窩”、“屠家營”等處,都因地名不雅而放棄,最後找到黃土山(後改為天壽山),見其山勢延綿,主峰聳峙,草木豐茂,三面環顧,南面敞開,且有“龍”、“虎”相護,總之是完全符合風水理論,才確定下來,隨即便動工起陵。這樣,便有了天安門、故宮是龍頭,十三陵天壽山是龍尾,龍尾至龍頭一線(也稱中軸線)是京師龍脈之說。如戰國時期,楚威王率兵攻占了清涼山(南京舊名),聽人講此地有王氣,就令手下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將金塊埋入土中,以鎮王氣。金陵之名便由此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干過同樣的事情。至於“挖斷龍脈”之事就多多發生了。如明朝將亡之時,崇禎皇帝派人找尋並破壞李自成的祖墓,而李自成打到北京後,也欲斷朱明王朝的龍脈,但沒有攻進十三陵,只燒毀了外圍的建築。如清代的乾隆皇帝,聽人說河南南陽有“王氣”冒出,就派部隊到那裡去“掘龍脈”,結果挖出一條“太子溝”。而蔣介石,也干過指示“湖南王”何鍵,派人去韶山挖毛澤東的祖墳,以斷其“龍脈”的荒唐事。像涉龍的許多詞彙其詞義都有擴展一樣,龍脈一詞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的意義。如把新修成的青藏鐵路,稱為入藏的“龍脈”;把證券市場上的綜合指數走勢,稱為股市“龍脈”;把由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開創,世代華人不斷承續、發揚的中華人文精神,稱為“華夏龍脈”,等等。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